女儿小的时候我常带她去公园游乐场。女儿很喜欢去,其实也就是坐坐摇摇车、小火车、钓钓塑料鱼一类的游乐设施。游乐场有个规定,每结束一项活动都可以领一张奖券,集满一定数量的奖券,可以换取某种奖品。奖券集的越多,奖品价值也就越高。这也算是游乐场的促销策略吧!
当时女儿比较小,拿了奖券以后我从没告诉过她奖券是做什么用的,她一直都不知道游乐场的游戏玩完了以后可以去换奖品。直到家里老人带她去玩。从此,她对游乐场的设施兴趣锐减,她的兴趣变成了坐完小火车后去换奖品。
这就是我们上次说的奖惩的危害外在动机侵蚀了内在动机。女儿对游戏的兴趣降低了。
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胜枚举。比如,小朋友画画,画的好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棒棒糖;好好遵守纪律,就可以得到零花钱;完成作业就可以得到一个冰淇淋......
奖励不仅会侵蚀内在动机,还受到限制。
首先,奖励必须是孩子想要的。
如今孩子们的物质条件都很充裕,棒棒糖、零花钱和冰淇淋,孩子必须觉得其稀缺才能充分发挥奖励的作用。
记得我们上次说的实验吗?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将饥饿的老鼠放到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老鼠按压杠杆就会得到一粒食物。老鼠因此学会了按压杠杆。
注意到没有,科学家让老鼠处于饥饿状态。我养了一只狗,曾经送去训练。训练前,驯犬师告诉我,你来接它时是会瘦的哦。
饿,可以让动物有强烈的动机完成任务,是训练动物的首要条件。
同样的,当父母使用奖励来刺激孩子时,需要把孩子放在一个匮乏的位置,孩子才对奖励有足够的兴趣。
曾经有家长咨询我,孩子不愿考重点中学,她承诺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给孩子3000块的奖励,似乎孩子仍然不是很有热情。
奖励的第二个限制:奖励会上瘾,要让奖励起作用,必须让奖励的额度节节升高。
小棋是一名十二岁的男孩。以前他每倒一次垃圾,爸爸给他一块钱的奖励。现在,他一点也不想帮家里倒垃圾。才一块钱,什么都不够买,还不如每周去爷爷家,爷爷给的零花钱。他想,如果每倒一次垃圾有三块钱,或许可以考虑。
孩子会计算成本,什么样的奖励值得去做这件事,就像成年人会计算薪资涨多少值得跳槽一样。
俄罗斯经济学家安东.苏沃洛夫精心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型模型,用来测量奖励与被奖励主体的关系。得出的结果是:如果奖励太少,被奖励者就不会按奖励者的意思做;如果第一次奖励有足够诱惑,那么第二次得再给这么多奖励。不久之后,奖励就不像是一种奖励,而更象一种现状,奖励者不得不提供更多奖励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后来了解用3000块奖励孩子考上重点中学的家庭,孩子的压岁钱超过2000。我问这位妈妈,现在你用这么多钱来奖励他,将来他要求更多的奖励呢?什么时候会是个头呢?
也许你会说,物质条件足够就不会受到这样的限制。
奖励的第三个限制:只看眼前的利益。
今年7月,昆明某小学一年级老师,让期末考试成绩未达班级平均分的同学上台向全班同学道歉。
分数不仅是对学生的奖励,也成了对老师的奖励。把分数看得比学习本身重要让老师成为了分数的奴隶。
学术文章《探索之敌》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只将重点放在成绩单上,那么孩子难以记住所学的知识;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创新手段;对老师的讲解内容不敢提出有见解的问题。同时,孩子将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当分数被当做奖励时,导致老师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忘记了孩子的发展,忘记了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方法。
以上说到的奖励都是有形的奖励,还有一种无形的奖励是表扬和有条件的爱。当孩子做的好或者达到某种要求时,父母就表现的和颜悦色;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时,父母就冷眼相对。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条件更加伤害孩子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当你用胡萝卜+大棒的方式养育孩子时,你要考虑你的胡萝卜还够用吗?
顺便说一句,随着经济的发展,胡萝卜+大棒的方式正在失去效力,这也是值得所有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