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于 法则十二(最后一章)
01、存在需要局限性
人类在本质上是脆弱的。
我们的身心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也注定会被衰老所摧残,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疑惑:如何才能保持活下去的希望,期待成长和快乐?
如果你已拥有一切或已存在于各处,那么你就无处可去,也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一切可能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可能存在的都已经存在。
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它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
“成为”意味着成长或者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02、用专注替代思考
一个理性的人在面对痛苦的孩子时会怎么想?越是理性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内心越是会对存在充满质疑和否定。
善良的神明怎么能够允许世界变成这个样子?
这样的结论也许在逻辑上成立,同时也不难理解,但是它会带来一个可怕的负面效果:
由这类结论引发的行为往往都会让本就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生活的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变得无以复加。
那么,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来面对存在的痛苦呢?
在所有的悲剧发生之前,我没法理解憎恨存在的想法在道德上是多么不可容忍,我也不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思考来回答,因为思考会无情地将人带入深渊。
托尔斯泰的思考就失败了。
尼采虽然可能是历史上把这类问题想得最透彻的人,但他的思考也很有局限性。
不过,如果在最绝望的情况下连思考都不能依赖,我们还能做什么?
毕竟思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不是吗?
虽然思考拥有令人敬畏的力量,但是有一些东西却能够超越这一力量。
比如,难以忍受的存在就会让思考随之崩遗。
这种情况下真正管用的不是思考,而是专注。
也许你可以首先注意到一点:你爱一个人时不是在容忍他的局限,你爱的恰恰就是他的局限。
当然,这很复杂,你不需要爱和包容一个人所有的缺点,也不应该对痛苦坐视不管,停止改善生活的努力。
但是,在向更好的道路迈进的过程中是有一些界限的,超越了这些界限,我们就会牺牲自己的人性。
当你在生活幸福、家人健康平安时说“存在需要局限性”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不幸的时候呢?
03、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
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你足够认真的话,其实是能够承受住压力的。
人是非常坚毅的动物,能够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先看到存在的好处,否则你就真的输了。
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