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的世界,在灯火里依然温暖
如果提及时代里可以保持纯粹的童真的人,我想季羡林是一个,汪曾祺是一个,而丰子恺自然也是一个。很难得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老人,是用一种怎样的小孩子视角来对待这个世界的。而丰子恺的散文言简义丰,很多时候是要有过一定的社会经历的人才会懂得他的散文的精美。202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新出的《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则以“灯火”烛照来写作,呈现的不仅仅是丰子恺自己的生活感悟,还是一代人的感觉。
你看“家人和乐”,已经“天真世界”里,以孩子视角来看百年前的大家庭,写的是那种和睦和谐和宁的生活图景。在“做父亲”里,我们见到的父爱绵长,也可以看到母爱慈蔼祥和,这里的温暖,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温暖。即使是“美与同情”一章,我们也可以看到,纷纷扰扰的战火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们的生活平静,被保护得非常好,很好地生活着。而沐浴在爱的光芒里的人们,爱国之心依然点亮了生活。
你读丰子恺,读到的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大作家、一个大画家的杰作,这里还有孩子们各种各样天马行空般的天才创作作品,有些作品看上去稚嫩拙朴,甚至显得滑稽可笑,让人觉得生活中怎么有这么荒诞的作品,不禁莞尔一笑,但是又无法忽略那种生活的约束下,孩子们的天性并没有被框架束缚住。你看《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阿宝如今已经是垂垂老矣的长者了,但是她脱下自己的袜子给凳子穿鞋子的小心翼翼,至今读起来都觉得童趣盎然。因为战乱时代的纷纷,大人们处处谨慎小心地生活着,但是却始终没有孩子的率真和坦诚。这些小作品呈现的不是成熟的佳作,但是展示的是天真的孩子们那种无所顾忌、肆意奔跑的快乐,当然,还有活泼可爱和天真无邪,让人不禁回想起童年。
你以为画家的对生活的感触必然细腻,但是其实不然。丰子恺的《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里,其实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父亲,而一个父亲的细腻,较之其他作品,显得更加深沉。 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他写道:“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是的,太多的作品有时代的痕迹。在那个战争时期,人人自危,战乱中几乎所有人都自顾不暇,只能四处“逃难”,以期寻得一片暂时的安全之地。然而孩子不同,孩子还没有这种危机和顾虑,这些可爱的小人儿将这一次次无奈又带着仓皇的搬迁,当成了自己趣味童年时是一次旅行。这是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和真实不同。
到后来读懂华瞻的故事,小人儿并不懂得大人的艰辛,他想要的是爸爸的故事,所以悄悄把爸爸最心爱的折扇藏匿在了爸爸找不到的角落里,而目的,就是为了换一个爸爸闲暇时候可以给孩子讲述的故事。读起来十分温馨,又显得相当有情调,还调皮可爱。 仲夏夜,与疼爱自己的父亲可以在月色之下缓缓散步,一起乘凉,一边郊游谈天,踏青扫墓,感慨枯萎的翡翠笛,叹息豆梗开始枯萎,人生无常悄悄在心里了。
读书,读的很多时候是让我们觉得可爱是多么难得,尤其是不同的时候,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你就会发现,一个人越长大,那么,他所在意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烦恼和焦虑也越来越多。淡雅的封面又带来了一个温宁的感觉,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了,毕竟温暖的家庭里,我们始终还是需要热爱生活的父母,《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沿着故事开始走,你就可以走入那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