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现象是喜欢在1岁多的时候,开始特别喜欢扔东西。比如,扔碗,扔球等。这不仅仅是空间敏感期,还有因果关系敏感期的因素在里面。一扔东西,东西就掉地上了;一按开关,灯就会亮或者灭;一拍桌子,桌子就会响等等。透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探索,孩子在寻找规律,寻找因与果,这就是我们说的因果关系敏感期。
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多给孩子提供有结果的游戏
比如,敲打,发出声音。但是,不是只是敲而已。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透过用力大小的不同,去探索会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敲打不同的平面,感受结果的不同;或者拿不同的物品在同一个表面敲,结果的不同。我们还需要在孩子探索结果的同时,给到孩子词汇的描述:大声的,小声的,清脆的,沉闷的,悦耳的……让孩子把结果和词汇对应上,提高孩子的认知。这是非常棒的探索因果相关性的游戏。当然,不止是敲打可以有这些维度,在其他有因果相关性的游戏中,家长都可以以这种方式带领孩子来体会因果。
然后,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玩具,尽量都是有直接结果的。比如,小彩灯,一按就亮,一按又灭。乐器,可以很好的敲打出声音。球类,一扔球就会滚动。叠叠杯,叠高了一推就倒。这些玩具都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发展因果关系敏感期。
在因果关系敏感期里,我们还有一个教学心法需要分享。这就是重复一致以及再确认的过程。
其实这个重复一致再确认的过程贯穿所有的育儿活动当中,在孩子2岁以前,神经元的突触还没有形成,孩子们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慢慢建立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于是孩子才能理解和懂得。
我们拿peek-a-boo的游戏举例,当我们跟孩子玩儿peek-a-boo的时候,每一次,我们都会把脸藏在手后面,然后,我们把手打开,脸漏出来,对着孩子boo的一声,孩子就会很开心,这个活动里面,boo这个动作就是一个惊喜。当我们不断的重复做这件事,不断的蒙住脸,手打开,脸漏出来说boo。整个过程就是重复且一致的过程,因为我们一直重复,并且每一次都一样,重复很多次以后,孩子的神经元的突触慢慢形成,建立连接,然后,孩子就会猜想:是不是每一次妈妈都会把脸藏起来,然后手一打开就会boo的把脸漏出来呢?于是,在下一次的游戏中,孩子就会进入再确认的状态,不断的猜想和确认,然后,因为我们在不停的一致的重复着,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不断的得到确认,我的想法是对的,我的猜想是正确的,真的是这样的。于是,孩子对自己就会产生自信,肯定自己。惊喜的设计是什么原因呢?是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有个契机觉得很好玩儿,很有趣,愿意继续,愿意跟随,愿意重复。
当我们用好重复,一致,惊喜和再确认,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快乐,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孩子在探索事情的顺序和因果关系以后,会慢慢明白,从因到果,然后,慢慢的,孩子们会发现从果倒推因,但是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的从因到果的案例以后,才能慢慢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