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宿舍,很多朋友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读书时的学校集体住宿区,比如中学、大学时的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一大排步梯房,居室对门林立,公共澡堂和厕所等,都非常有时代特色。其实,不光是在学校,像在武汉城区至今就仍有一处居民社区,位于洪山区关山街道,它里面的居民楼栋都按宿舍代号区分,非常有特色。小区建筑清一色为老旧步梯房,但因为是建在山脚下树林中,绿化率相当高,且环境清幽静谧,还藏有一座古墓,连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它就是邮科院社区。
建在山脚树林中,环境最好
邮科院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位于洪山区关山街前庄村。对于后面两个地名,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若说到南望山南段邮科院,相信大家的脑海里都会迅速定位到位置。是的,邮科院社区所在地方就是这么低调,这主要还是与邮科院与南望山南段的交通通畅程度有关,加上位于山脚下,又毗邻光谷,因而人气都被抢夺走,自身知名度并不那么高涨。不过,客观来说,邮科院社区的环境是非常不错,紧邻南望山和东湖,依山傍水,树林遍布,静谧清幽,闹中取静,在城区绝无仅有。
具体来看,邮科院社区也并非单纯居民社区,而是依托于邮科院而成立的单位型社区,也就是说,它类似于那种部属事业单位大院性质的社区。通常来说,这类社区内部的居民组成较为单纯,毕竟都是一个单位的,天生带着几分熟悉,当然最大的特点还是社区居住的楼栋建筑,是统一建造,风格也是“全国统一”,辨识度较高。小高层步梯,独立单元楼,绿化超高,统一配套生活设施等是这些社区给人的最大印象,如果人缘好,上下楼梯出入社区,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同事,氛围融洽。
藏有一座古墓,本地人很少知道
和一般社区比较,邮科院社区的面积较大,它是那种在老旧社区里排名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最近几年武汉大力推行的拆迁改造,更显得邮科院社区的弥足珍贵。然而,相对于小区里的居住建筑,其中还有一座历史更加久远的古墓,也位于小区内部的公共绿化区域,它的名字叫做蛮王墓。古墓位于小区西北位置,周围种植有高大行道树,加上各种停车棚、道路穿梭,并不引人注目,因而很少有人知晓。
蛮王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汉朝,是说那时候江汉平原区域有蛮人部落,自立为王,四下起事。后来中央政府派军平叛了蛮王部落,当地人修建了蛮王冢,遗留至今,但蛮王冢原有三处,十年浩劫期间被损坏,仅剩如今一处。现在的蛮王墓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还存有牌坊和保护围墙,不过,周边的保护力度似乎不怎么样,需要加强管理。听当地老人说,古墓只是一处衣冠冢,在《地域志》中有记载,但实际上古墓周边并无相关碑刻记录。
毗邻市区的世外桃源式小区
依山傍水的邮科院社区,环境可能是市区中最好的,用世外桃源去形容也不为过。和周边比较,社区的东边是现代化的高校地质大学校区;北边是南望山阻挡;西边是南望山西路和东湖;南边则是邮科院路和珞瑜路,到光谷也就几十分钟。但因为区域内行道树和树林密布,环境清幽,又被邮科院包围,两者融入度较高,所以小区的整体氛围还是很静谧和谐。没有交通主干道,所有的内部道路绿树成荫,机动车车流没有,偶尔骑行的人,漫步的人,心态平和,惹人羡慕。
从邮科院路进入社区,首先看到的是头顶上的密集行道树,树林长势茂盛,遮天蔽日,即便盛夏时节也没有炙烤感,微风习习,蝉鸣阵阵。居民楼便藏在这些树林中,它们经过统一规划和建设,小高层步梯房,40多栋每一栋上都标注有“邮科院宿舍几栋”等信息。楼栋的外墙已经很旧了,土黄色墙壁和黑色主梁,铝合金门窗和防盗网,楼栋下路面也是碎石铺就,年代感扑面而来。走在小区里,看到年龄大的老人多,也有带着小孩,一幅“黄发垂髫”之景。
小编对于邮科院社区的印象,来源于2015年的一次朋友拜访,那时正值武汉最热的盛夏时节。因为距离近,小编沿南望山西路骑着单车就到达社区,朋友在楼下相迎,一起上楼。可能从南望山西路过来一路都是遮天蔽日的行道树,故而骑行的时候并不热,但上楼后有点燥。朋友家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空调,制冷效果强悍,我们坐在靠窗的位置谈论,窗外就是一株老梧桐树,蝉鸣不断,时间似乎一下子回到几十年前。
后来,朋友还聊到了邮科院社区,说小区并不大,有40多栋居民楼近5000人,但观感并不明显。除了邮科院的宿舍楼,还有其他机构的公寓楼,生活上基本很便利。对于那座蛮王墓,他的感受很轻,似乎那就是一座很普通的土坡,也没有多少感触,可能是见惯不惯了吧。不过,与大多数市区的社区比较,邮科院社区的确很静谧,生活状态好,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