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书局与《次第花开》


前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特意换了一个方向,这才偶遇了林间书局。它就坐落在我家右后侧一个在建的小区,开工差不多一年了。我曾站在阳台上无数次看到那一圈外饰美丽风景图画的铁皮围墙里,几幢白色的楼房夹着几个升降架高高矗立在空中,一方低矮的灰色欧式建筑背侧着我的视线蹲着,一辆辆泥头车喘着粗气拐过它然后往我家后面的这条街驶来。

按常识,那低矮的灰色建筑定是售楼部,所以那晚我们对经过它身边并没有任何期待。但是,老远,我们就看见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上两排高大的银杏树上缀满了绿色的叶子,洋溢着夏日的生机。淡黄色灯带在树上一闪一闪,温柔却夺目。银杏树下铺满草皮,几个白色的帐篷对称排列在树间。等我们走近了,才发现帐篷下的铁艺桌椅反射着淡淡的光芒,还有银杏树后面几尊贴着黑色瓷砖的半圆环形状的喷泉不知疲倦地洒下一片白色的水幕。

行人稀少,水声泠泠,夏日的空气中似添了几许凉意。信步走上广场的台阶,在喷泉边驻足四顾,林间书局赫然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当街透明的玻璃橱窗将靠窗的白色方桌和黄色沙发椅,内里的木头书架和排排书籍以及一架黑色的钢琴和长长的吧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米黄色的灯光笼着它们,给人梦幻一般的感觉。

终究还是我太肤浅,以刻板印象咂摸这世界。林间书局的外墙上贴着几个不太大的LED字,“云上•林间——阅人生,品世界”,相比于那些“区中心,财富眼”之类的广告,不知道高雅到哪里去了。

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拔腿便往书局冲去。扫视一圈,书架上的书不如图书馆多,但偏文艺,极对我的口味。我几乎没有挑选,回到门口边,抬手就拿了第一个书架上第一排的第一本书——《次第花开》。

我花了三天看完了本书,不得不感叹诸事万物皆有缘法。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次第花开》以这样一种随机随兴的方式来到了我的身边。不敢说这本西藏堪布写的书让我开悟,只是,它让我了解了无常与无我,不再因生离死别的悲歌和内心的执念而深陷痛苦之中,让多日来浑浑噩噩的我渐渐恢复了一丝清明。

我仍然喜欢摘录最打动我心的句子,希望在某一个时刻对迷茫的你我有用。我更愿你我以后的人生中压根就不需要这篇文章就能在这莽莽红尘中找到自洽与安乐。


1. 痛苦和快乐不是凭空而来,他们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2.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长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总是被人忽视的事实。时间刹那不停的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

3.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4.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大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他越不敢看,他就越害怕。我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能转过身来面对面的好好端详一下,会发现无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倘若没有无常,离别的人就永远没有相聚的机会,生病的身体就永远不可能痊愈,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快乐不起来。这样的世界不是很糟糕吗?经常地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熟悉并逐渐接受无常,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为日渐松垮的小腹发愁,为离别而心碎,对成败耿耿于怀,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佛法修行的意义。

6.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缘起。

7.“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身自由完全独立的自我,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绝望!然而像无常一样,无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它本身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实存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的确,不要说体悟无我,就算在概念上初步理解无我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是明白存在的吗?我们有各自的身体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墙、水都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无我呢?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如果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是为了方便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己”,其实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之后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了?若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里了呢?实际上,减肥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当然还是原来的自己,不但没有缺损,反而更加完美。肉体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胖的身体还是一个瘦的身体,我们都认为那是我,那么我就是可变的,可变的事物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随着外部条件及内在成分的改变而时刻变化。既然时时刻刻在变,哪里还有一个实存的我呢?可见,以肉体为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8.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状态的生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9.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让无我的概念更易于理解了。所有物体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立电子等佛经上称为微尘的东西组成。这些微尘根据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停的高速旋转、运动,所划出的运动轨迹被人们误认为实在的物体,就像夜晚手拿一支点燃的香快速划圈,会看见一个光环,而光环并不实存,只是香头划出的轨迹在视觉上产生的错觉。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

10.现在虽然听佛陀宣说了无我的道理,在理论上知道了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但我们还是会有痛苦。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在当下消失。如果我们不去努力证悟无我,而只是把无我的观点当做一种知识储备在脑子里,就好比一个病人把医生开出来救命的药方当文章欣赏,而不去按方抓药、治病救命。光读药方是治不了病的,懂得无我的道理之后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11.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无我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

12.信佛就是相信因果。佛法的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断灭、顽空的观点中,见解和行为便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那样的话,觉悟、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我认为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是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从实践的角度简单地说,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信念和行为。

13.因果真实不虚,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所以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就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在后世才显现。

14.了解无我是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因此更能理解体谅别人,更容易与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菩提心的修炼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实。我们常说利益众生,然而“众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而不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形态各异、却具有同样的觉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乐的一个个生命。我们往往因大失小,担心过于关注眼前的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的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旁的亲友、同事们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孤独孰视无睹。的确,作为大乘佛弟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福祉,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15.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心、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守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就是菩提心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和来世安适的希求,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现世福报的追求。

16.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希求。难怪天道众生虽然受用具足、无衰无病、无忧无虑,福报比人大得多,却少有解脱的缘分,他们生活得太安逸,不知痛苦匮乏为何物,又对安乐富足习以为常,很难生起求解脱的心。天人只有在漫长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突然清醒,原来痛苦堕落时时刻刻都在逼近,而再想做点什么以求远离痛苦,已经来不及了。人不一样。人无可避免地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忧患变迁,他本能地会对痛苦生起畏惧躲避之心,希求安乐。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他会进一步认识到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等幸福也是无常的,终不离痛苦。

17.轮回中痛苦普遍存在,要想彻底地离苦得乐,只有解脱轮回。虽然我们拥有的一切不算完美,无论我们怎样在意保养身体,都不免生病、衰老;无论我们怎样精心筹划,人生总有不测风云、旦夕祸福,但是这样一个多病多灾、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烦恼重重的人生,佛陀却说,是我们解脱的最好的机缘。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身体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对这样如珍宝一般的人生,它的启示,它所创造的机会,我们常常因为忙乱而无暇去领会、利用和珍惜。

18.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目前拥有的种种利于修行的条件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毫不稀奇。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能利用这难得的人身追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具足修法的有利条件,并真正用于修行的人身被称为珍贵稀有的暇满人身。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来生是否接着做人,要看这一生的行为。来生若要得人天福报,今生必须远离十恶业、行持十善业。要进一步得到暇满人身,则需守护清净戒律才能得到可用于修法的闲暇,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才能得到圆满,而且还要有清净的发愿。

19.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痛苦消失就是安乐。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20.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可实际上,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造成的误解。我们不止误解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对自己的内心也知之甚少。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21.《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疾病等等都让我们痛苦,这时我们想: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在受苦!为了他们,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摆脱痛苦的方法。寂天菩萨说,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里找到稀世珍宝,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求。

22.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23.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 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法王如意宝曾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舍弃今生,但也不要太贪心。”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样也是负累。

24.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这样那样才会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25.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生活的一些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世界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生活往往会不顺我们的心。人们常感叹人生失意,事实上那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无常的体验。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26.认识并接受无常,并不意味着你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生活在你眼里从此将一无是处。试想在你认清无常的事实之前,不管是苦是乐,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来劲的吗?而无常又何曾有一秒钟离开过你呢?有时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我们不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们总是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像现在,在苦恼愚痴了无数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寻到安乐。佛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着,获得安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7,368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941评论 2 37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369评论 0 32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848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71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50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04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1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848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652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468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12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9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89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906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12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希阿荣博堪布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苦谛”是认清生活中苦恼普遍存在的事实;“集谛”是分析苦恼的成因;“灭谛”“...
    了了斋阅读 1,962评论 0 1
  • 前面我们知道了痛苦是人生常态,痛苦的根源基于我们的“我执”观念,而消除痛苦的方法是接受世界的“无常”,要有“无我”...
    幽兰香阅读 168评论 0 1
  • 1、什么是烦恼呢,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如果我们肯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就不难知道什么是烦恼,它无处不在,生活简...
    12_德德阅读 644评论 0 0
  • 1. 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有的人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在...
    奇迹F魏璎珞加持版阅读 1,343评论 0 0
  • 1 人的一天和一生的心态 一天很短,我们仍会趁着天光做些有意义的事为明天准备 一生很短,我们仍应花时间去给予,去思...
    混儿姐阅读 1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