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婕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 12月已经到来。2019马上就要结束,明明即将迎来新的开始,却有人的生命,永远停在了上一月。
看着认识的人哪怕只是点头之交的人离去,都会有很多的感伤,回想起前几年住院的那两个月时间,距死亡的距离比现在近很多,哪怕是在那个时刻,遇见来探望我的朋友,也只是开心的讨论出院以后要去哪里一起大快朵颐,却从未讨论过,当我们其中一人将被埋葬,应该怎么办。
面对死亡,我还是像个孩子,即不知道如何面对它,也不知道如何接受它。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开始去寻找答案。
直到在一个初冬的早上,我遇到了阿图·葛文德撰写的《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英文名《Being Moral》,大概也可译为“凡人,皆有一死”。
是啊,凡人皆有一死,或死于意外,或死于衰老。人类和死亡的关系发生在任何一个和生相关的时空。
我们想尽办法生存下去,然而凡人终有一死,不论是哪一种死亡都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直面生的意义。面临死亡的当头,人们往往被启示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生和死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生即为死,死即为生。
诚实的面对它,也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是面对死亡最基本的态度。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生命完整性的战斗
第六季奇葩说海选有一道辩题叫做“一个按钮复活一个你最爱的人你愿意吗”。其中有一位辩手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人性本能,当然是按啊。接着他还说:最爱的人,拍下去,他就能回来,这个时候我想起别人对我的一句忠告,往往最诱惑你的选择不是上帝给你的机会而是恶魔给你的考题。
是啊,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方设法想留下最爱的人,哪怕世界再光怪陆离丰盛美好,我们不愿意独自面对。正因如此,我们难以面对死亡,我们渴望让他再活一次,可是我发现,这一切的主体,都是我一个人。我凭什么决定别人的生死,哪怕这个人是我最爱的那一个?
《最好的告别》告诉我们,大限将至,人们不会要求太多。但他们仍会关注自己的生命如何被书写,他们渴望“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持生命完整性的战斗——避免被削减、被消散、被征服,避免使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和将来想要成为的自己相断裂。
而作为陪伴的人,也不要逃避现实,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坚强,勇敢面对,让他们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留在我们的身边。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演员树木希林葬礼上写过这样一段悼词:“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阿图在《最好的告别》里提到:“人存在两个自我:体验的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时每刻的体验;记忆的自我身后几乎把所有的判断权重放在两个重要时刻上,即最糟糕的时刻和最后的时刻。”
如果可以,那么我愿意用自己最糟糕的时刻,去向你最后的时刻告别。
从此,记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