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被一句话激励着:一生总要有一次为自己拼尽全力,但我回想一下,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时刻。
今天的主题是“努力”,但我只有不努力的故事,所以我来“努力”地还原一个“不努力”的我。
1.
不努力的我,可会糊弄自己了。
小学阶段,学过两年的电子琴。每周两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在家里练习。我家离钢琴老师家很远,每次都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我坐在后座上,抱着自己的琴,往返四十分钟的车程,风雨无阻。
我学得很快,一首曲子练两遍就会弹,但一首练习曲必须不停的重复弹两三个小时才能熟练,弹到最后手都僵了且非常枯燥。后来,我会弹之后就不想练了,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上个厕所,一会儿放个音乐,一会儿弹弹别的曲子。两个多小时过去,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今天就解放了。我似乎没有把提高琴技作为练习目标,而是耗时间。
耗时间多简单啊,所以,我“努力”了两年,到现在只会弹《小星星》。
那时可能太小,不明白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总觉得是给父母学,完全不想为自己负责。
长大后呢?
2.
不努力的我,可喜欢研究如何“学习”了。
长大了,懂得努力的意义了。那我为啥没结果呢,我想一定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小时候那些学霸们不都爱讲自己的学习方法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肯定也得找到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法,一定就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
我开始学习如何“学习”。
我看了很多文章、书,视频,“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年度目标啊”,“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做好笔记”,等等。
看完只有一个感想:方法是挺好,就是好麻烦啊,好复杂啊,好慢啊……
我关注的是:是不是一种方法能让我毫不费力的快速到达终点;我忽略的是:学习就是一件比较麻烦、需要耗费脑细胞的事情;我把“捷径”单纯解读成了“快速”。
我研究着“学习”,却没有脚踏实地去学习。
3.
不努力的我,可有劲儿折腾了。
人生的状态有几种呢?
要么努力拿结果,要么不努力躺平,但我偏偏是第三种:不努力也不想躺平。
所以,我呀,可喜欢买书了,可喜欢报课了。我得做个斜杠青年,我得有一份副业。我学文案,我学写作,我学阅读,我学短视频,但都是浅尝辄止学了个寂寞。
4.
没有哪一种“努力”能够毫不费力。
没花费时间和精力,没进行思考和行动,没经历失败与反思,哪来的努力呢?
写在最后的话:
今天钟南山院士身材上了热搜,他的飞机误机,他正站在屏幕前拍航班信息,被拍了下来。照片中钟南山院士身材挺拔,精神灼灼,完全看不出他已有85岁高龄。85岁高龄啊还奋战在第一线,还能为社会提供价值,我们当然不可望其项背,但时代也不允许我们躺平了。
三胎政策已出,延迟退休还会远吗?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硬性要求,要想持续的提供价值输出,不被时代淘汰,就要持续的学习,不努力行吗?
努力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断重复,深挖,而不是到处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