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说,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我就是为了这个需求,从体制内稳定、安逸的教育岗位,走向了亲子财商教育这条路。
如果说这是“内因”,是心灵的呼唤;那么“外因”一定是我的三位“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触动了我。
这三位老师是我尊敬的,珍惜的亲朋;他们是贤妻良母,勤劳善良。然而,他们却亲手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卑微的穷人。
2014年,我还在家乡的一家大型公立幼儿园当老师,带我的前辈是一个敬业、和善的老师。因为有些许亲缘关系在里面,我私下喊她秀英阿姨。
秀英阿姨有阵子上课心不在焉,这是非常反常的。下班后,我有意等到最后,其他老师们都走后,我拉着她一起逛逛街。
她说:她女儿滢滢今年大二,每个月生活费两千块,她爸还怕她不够,经常还会给她再打点钱。我最近听到滢滢同学说她到处借钱,我打电话问她,支支吾吾的才算是知道,她前段时间不知在哪里贷款消费,如今还款不上,到处被催债。
我说,阿姨怎么会呢?滢滢她那么听话。
秀英阿姨说:我哪里知道,都说女儿要富养,我和她爸就没让她吃过苦,所以凡是都顺着她。她学习也挺好,就是不知道上了大学怎么学会借钱消费了。
我知道,秀英阿姨家并不宽裕,夫妻都是老师,日子只能算是小康。他们在小县城给了女儿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教育;女儿也争气,考上了知名的大学。只是为什么父母的小家碧玉,到了大城市,就管不住花钱的欲望呢?
2015年我作为青年教师被安排到武汉的一家师范幼儿园学习进修,住在了好朋友王娟家里。她是做企业管理培训的老师,她的丈夫也是企业的高管。在武汉,他们的条件也算是优越的。
王娟家有个五岁的女孩贝贝,她是个可爱机灵的小女孩,那副小仙女般的模样让谁见到都心疼。周末我陪他们母女逛商场,不料贝贝吵吵闹闹要去儿童游乐区,到了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断要求她妈妈买这买那。我知道王娟是个非常严厉的妈妈,看得出来她对自己宝贝也不会太惯,但是孩子的行为就是让你琢磨不透。我心想,估计贝贝是算准了今天她妈妈不会对她怎样,所以她就敢撒泼耍横。
碍于情面,我一路上主动给小宝贝买礼物,却始终暗暗担忧,这个小女孩平日如此乖巧,为何一到商场就随心所欲呢?倘若父母不满足,她又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呢?
岁末,我回到老家,在小县城闲逛。恰巧碰到儿时玩伴小凡,她家境不好,算得上贫寒,只是近两年略有改善。她正带着年仅十岁的弟弟阳阳在闲逛。快到除夕,各商场开始打折促销。小凡正要给弟弟买一双打折的跑鞋,结果这男孩愣是拉着他姐姐到别处逛,并不看鞋子的款式,更多是看标签的价格。我就问,阳阳你多大小孩,还只买不打折的名牌。他却理直气壮的说,我才不要那些地摊货呢!
听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前面的两位老师。
是我们的孩子被惯坏了吗?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你就只管把学习搞好,爸妈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让你过好。
然而,我们的孩子学习功课门门优秀,昂首挺胸,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走进大学,踏入社会。此时却发现,这么多年我们只是培养了一群善于在善于用努力来追逐欲望,在贫穷里彷徨的孩子。他们越努力,却越贫穷。高学历高收入变成了高开支高欲望的跳板。
如果说王娟没有太多知识,又能给贝贝优越的条件,才养成孩子出门就有“花钱瘾”的习惯,我表示还能理解;然而事实上,王娟不仅自己学历高,更是“严母”的类型,孩子竟然有这样的坏习惯令我疑惑不已。
如果说秀英阿姨家的滢滢,娇生惯养,荒废学业,我也能理解她好逸恶劳,大手大脚;然而事实上,滢滢学习那么令父母省心,也没有结交不良的朋友,为什么在花钱上面没有节制呢?
如果说阳阳家境优越,我或许也能理解。然而在我看来接近贫寒的家庭,为什么也会培养金钱观如此铺张的孩子呢?
难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民“富养”孩子的时代吗?从事幼儿教育几年来,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我接触了一百多个不同的孩子和父母,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真的都实现了吗?
我们的教育到底还缺失什么?
后来听了许双宝老师的一堂课《如何培养二十年后优秀的男孩女孩》后受益匪浅。他讲述自己如何带领一群家长,创办了运城最大的绘本馆;再通过线下亲子互动的夏令营活动,让孩子热爱阅读,享受亲子同频成长。
我想,亲子阅读应该能解答我的疑问吧!数天之后,我和家人开车奔袭一千多公里,从武汉到运城,只为找到这位老师创办的绘本馆参观学习,拜师取经;
再后来,我离开了本以为要坚守到退休的幼儿园,开始在一家华师大附属企业做起绘本项目的推广;让阅读习惯来实现亲子同频成长。
然而,发生在三位“老师”家同样的场景,在引以为傲的示范园也有了相似的一幕。
幼儿教育到底是哪里被我们忽略了?
通过小孩,反观我们,我们似乎并不比他们好太多。
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我们殚心竭虑的努力工作;我们为现在的“品质生活”,背负各种贷款。我们一边喊着“穷死了”,一边却在铺张浪费和提前享受。
直到几本书陆续进入我的生活——《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贫穷的本质》等。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只为赶路人。
我辞掉了那个绘本教育的岗位,决心探究一下,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和父母一样,在“贫穷的死循环”里面越努力,越贫穷。
求知的第一站,到上海。
我找到了第一位亲子财商老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在他的课程中,我找到了那个缺失的部分。始终萦绕在心头的疑问得到了新的启迪。
求知的第二站,到广州。
我找到了第二位亲子财商老师,为期三天两晚的集训,从理论到实践,我更是坚定了要做财商教育的决心。
至今我依然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乐于把孩子培养成穷人”。
或许因为父母辈并没有富人的思维,他们自身面临着穷人的困境;
或许金钱的稀缺俘获了我们的大脑,阻碍了我们正确认知金钱的能力;
或许贫穷的首要问题不是收入太少,而是我们支出太多;
或许我们无法分辨资产与负债,总是购买大量的负债~~
在亲子财商教育的路上,我并非先行者,我却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教育人。我坚信:贫穷始于欲望和无知;一定能终于财商的智慧。
正如我的名字——羽萌:为孩子插上思想独立的羽翼,使亲子财富智慧快快萌芽。
羽萌,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亲子财商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