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有积极与负面情绪,无论是从脑科学还是从儿童心理学来说,拥有积极正面的情绪的孩子,特别是拥有快乐情绪的孩子,童年往往更幸福,长大后会复制幸福,即使遇到挫折,也很快回到幸福的状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10种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事,你家孩子做了几样?
1.独立做想做的事时的快乐(自发性•主体性的发挥)
自发活动时,头脑和全身神经都呈兴奋状态。
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即使没有空也会想办法去做,并且会集中精力去做,和被动地去做相比,练习量(时间*密度)会大大增加。
因此,一个好的指导者,不是去教给孩子结果,而是要让幼儿知道投入活动会有多么快乐。
2.全力投入活动时的快乐(专注不被打扰)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人们总是仅仅考虑如何保护幼儿的身心,但这是不充分的……生存不是指呼吸,而是指活动,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感官和能力,是指使用给予我们存在感的身体的所有部分。”
孩子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正是表示此时他已作好发展这种能力的准备了。他捣乱、破坏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是其体力充沛、想要发挥某种能力的时候,如果因此不适当地批评、说教的话,孩子道理倒是明白了,但是再没有兴趣做什么了
3.把做不到变成做得到时的快乐(能力的增强)
1岁的孩子扶着椅子从地上站起来的那一刻,他的整个视线就不一样了,这时他会露出特别喜悦的表情。婴儿从不会到渐渐变得会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快乐感,然后他会重复、拼命练习,而且最后无一例外地都会成功。
两岁的洋洋花了40分钟,站着穿、坐在地上穿、坐在凳子上穿……最后自己成功穿上鞋子时特别满足的状态,可以说,这种快乐感正是支撑人类发展的重要要素。
对孩子来说,让他做过分容易或过分难的事时,对其发展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让他挑战经过努力刚好能做到的事,才是有意义的。另外,幼儿做自己想做的,并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的话,他会感到无比高兴和满足。
4.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时的快乐(知识的获得)
儿童的好奇心天生就有,他们会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一切感觉器官,设法了解周围初次遇到的世界。他总会伸出手抓住一个东西送到嘴里。他会从爬行开始在房间里到处转,脸上还露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这状态表示出他自己想要探秘生存的环境和探明以后的喜悦。
孩子经过不断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他对这个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都会有极大的好奇和满足感,他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时的快乐感。
5. 想办法、下工夫创造时的快乐(创造)
让孩子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决不是件好事,他们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假设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他们会自发的创造游戏:横一个木棍改变蚂蚁的路线、把沙子弄湿建个水渠引水、在一条不太宽的水沟上搭一块木板,骑自行车来回穿梭……能取得与自己所设想的结果相同的做法才会令他们鼓舞,让他们喜悦。这种快乐感是在允许其犯错误的自由环境中产生的,在不允许有过失的环境中,创造力决不会被培养出来。
而我们成人却经常对孩子说:不是这样的,你应该……你看,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的权利。
6.帮助他人、做了好事时的快乐(有用与行善)
婴儿在很早时就有利他的行为的萌芽了,比如1岁左右:他会晃晃悠悠的帮妈妈递眼镜、指茶杯、开门关门……
可以说,“生活的价值”就是体会到在别人眼里自己的存在是必要的。
幼儿需要在集体生活中自然地担当应尽的工作,充分地体验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乐趣。
另外,过分表扬幼儿做了什么好事,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体验不管有人看到还是没有人看到,都能纯真地做好事的快乐感。过分的表扬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成外在的激励,而不是内在的成长。
7.自己的存在被他人承认时的快乐(人格的承认)
在我们的校园里,早上我们问候的方式是:“**,早上好”,在晨圈时,经常会有一个唱名字的环节,我们经常发现,被叫到名字的孩子,要么眼睛一亮,要么偷笑,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被他人承认时的快乐。
自己的名字被叫到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他人承认的喜悦。比起口头表扬来,更重要的是自己被承认。在家里,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已经被认为长大了,并能分担适合的家务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刷存在感。
8.共情时的快乐(共感、共情)
在没有共情的地方是不可能有教育的。很简单,不管大人说什么,孩子只听取其中与他有同感的部分。
孩子喜欢和同年龄的伙伴交往,看到童话、连环画剧、漫画、动漫中的主人公时心情激动,能倾听大人说话等,都表示他在寻求共情的快乐。可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养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与幼儿有共情,让我们能够理解得到他的当下情绪,并且能够帮助他表达出来:“是因为什么事情让你难过了,对吗?是因为什么事情让你愤怒了,对吗?”,孩子会立刻喜欢和亲近这个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情绪才会安定,并会积极地配合。
9.遇到更好的人或事物时的快乐(相遇和认识)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永远被人议论的话题。幸福的成立应该由两方面组成,其一是至少要遇到有价值的人或事物这一客观事实,其二是认识到该人或事物的价值这一主观事实。如果不能遇到品行好、有修养的人,就谈不上幸福,而如果遇到了不论多么好的人或事物,却不知道其价值,也不能说幸福。
孩子会潜在地寻求自己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他们总是想遇到更好的人或事物,并默默地等待着、期待着、并且尝试去接触。首先是遇见,然后是知道遇见和意识到它的价值
10.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的快乐(爱和友好关系
6岁前孩子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社交,孩子如果去期待去一个地方,那是因为有自己喜爱的伙伴在那里。
孩子期待回家,是因为家里有自己很喜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还有能让他感受到快乐的家庭氛围。
我们这些大人能够给予孩子的是,让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挥自发性和主体性、获得各种快乐感,因为有这种快乐感,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能力,获得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