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内心不狠,活不安稳。
狠心,才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原则。你不对别人狠心,别人就会对你狠心,你不懂得防备别人,别人就会伤害你。
不少人会感慨,江湖中,为什么非要存在如此之多的打打杀杀呢?难道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梦吗?
确实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梦。从古至今,人类的历史都是一部“争斗史”,不是你跟我竞争,就是我跟你竞争,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我们所需要做到的,不是幻想,也不是奢求,而是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变得“狠”起来,不再活成软绵羊的模样。
人不狠,站不稳。在这些事上表现得太心软,只会害了自己。
一、不懂得拒绝,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从小到大,身边的长辈、老师都教育我们,不要拒绝别人,别人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别人,要给别人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步入社会,才发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念不适合普通人在江湖中生存。越是不懂拒绝,别人越会蹬鼻子上脸。
为什么长辈、老师会教育我们错误的观念呢?两个原因。
首先,孩子太小,不能跟他们说残酷的现实,否则会吓到他们;其次,让孩子变得温顺,不仅父母好管理,就连学校、老师也好管理。
人在江湖,就不要有“凡事都答应别人”这种天真的想法了。唯有懂得拒绝,在关键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方能躲避不必要的麻烦。
不懂得拒绝,就像是被有心之人抽走了脊梁骨,只会让软弱的当事人一辈子都无法挺直腰杆做人。
二、放虎归山,必留大患。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群雄割据。在一番争斗后,出了一位猛人,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北方,已经有吞并天下的实力了。
苻坚何许人也?就是“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那一方。为什么坐拥百万大军的苻坚,会败给只有几万北府兵的东晋?
因为苻坚太仁慈了,仁慈到不像一位君王该有的样子。谋臣王猛劝他,要杀掉投降的慕容垂父子,以及姚襄、姚苌等人。
苻坚不听,认为自己的仁慈可以感动他们,就放虎归山。结果,这些二五仔在关键的时候反水,让苻坚兵败如山倒,连自己都身死姚苌之手。
妇人之仁,放虎归山的结果,就四个字,必留大患。有的大患,不仅会危及到当事人的事业,还会危及到当事人的小命。
对待跟自己有仇恨的敌人,不能心存侥幸之心。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你放过他,不见得他就会放过你。
三、看到别人悲惨,就心软,这是取死之道。
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削到了燕王朱棣的头上。朱棣见情况不妙,立马装疯卖傻,搞得自己疯疯癫癫。
得知朱棣疯疯癫癫,建文帝朱允炆下令,要对四叔有礼,哪怕抓他,也不能伤了他的性命。
就是这一道命令,让士兵不敢伤朱棣分毫,以至于在后边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冲锋陷阵,只有他杀别人的份,而别人根本不敢还手。
一道“不杀亲叔”的命令,让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如山倒,连天下都丢了。这就是典型的“被看似可怜的无声狗咬死”。
别人装成悲惨的样子,只是为了迷惑你,让你逐渐心软,降低防备之心罢了。如果看到别人悲惨,就可怜别人,到头来,可怜的就只会是我们自己。
不要被他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有些可怜,其实是装出来的。老板富人装可怜,普通人就心软,从而被他们割韭菜。这,不就是一种不理智吗?
四、关键问题上不够果断,结果只会是悲剧。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的控制权,就爆发了历史著名的官渡之战。
战争爆发的时候,依旧是袁绍占据上风,曹操就跟随手被捏死的蚂蚁一样。就是看起来必胜的战局,袁绍却输掉了,直接丧失了逐鹿天下的机会。
为什么袁绍会输掉官渡之战?因为袁绍为人不够果断,缺乏雷霆手段,在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一手好牌王炸打成了对三。
谋士建议,主公派一支军队偷袭许昌,曹贼必死无疑。袁绍犹豫了很长时间,错失了战机,战局的主动权自然就落到曹操手上了。
曹操如此评价袁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要想混得好,吃得开,站得稳,首先就需要有“雷霆果断”的心性。摆脱犹豫不决的心软和妇人之仁,胜利的天平,才会往我们的身上倾斜。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