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朋友圈有个陌生的加友请求,以为是读书群的学友,我就验证通过了。不一会他发来了问候语:“你昨天回的早吗?”我不解,就回答到:“你是读书群的朋友?”,他回答:“我可没那闲情雅致”。我意识到这是个打扰者,“噢!”我回答:“那你加错了吧”,他没有下线,而是继续和我闲侃:“我以为你是谁谁谁哪!既然加错了,就聊两句吧,读书有什么用?”,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总比浪费生命强吧!”他看上去很是有点愤愤不平:“我每天为生存而奔波,哪有时间浪费生命”,我说:“读书的用处可能就是站在更高的认知角度,让生存变的容易些”,他说:“你读书读傻了吧!”,我说“傻好像还不,倒是工作机缘,有很多机会服务许多聪明人”,他接着打击我:“你太自负了,不过我也很自负”。话到了这个地步,我觉的再没有对话下去的必要了。但出于礼貌,既然加了朋友,我就避开了这个话题,顾左右而言他,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很快就下线了。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就如生活的波涛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束浪花,今早,这事早从我的记忆中翻过,恰好读书会的晨读推送了一篇文章,《未来不具备这两种能力,将会沦为“企业文盲”》,主要观点是,“未来,企业文盲一定是那些不具备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的人。那么,投资学习和教育的方法又是什么?第一,试着转变一下做生意的思维方式,从我知道‘123’改成‘我怎么知道123’;第二,利用互联网,它能让你学到一切”。如果不是这篇文章,也许这事并不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
读书是不是有用,可能只有不断尝试的人才可能知道。现在的年龄早过了知识分子那种自命清高阶段,一个论点,非要和谁比个高低,好像那是前十年的自己,首先,既然他对读书有如此深的成见,就是我解释的再多,他也不会理解;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读书并不是要在认知层面上赢得了哪个人,所有的读书储备,都是要留给未来的自己。
这里就有一个理性与理智的思考,和那位机缘巧合的朋友,虽然只是在虚拟空间里的对撞,但表现出的更是两个更真实的想法。那位朋友并没有错,读一本书确实如他所言,根本不可能转化为他第二天他的现金收入,他是理智的,他的时间要留给每天的每一个挣钱的机会;但我也有我的理性考虑,我读书就是要找到钱与时间密切联系的那种性价比的逻辑,我的时间就是要更多地留给我未来的成长机会。这是一次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碰撞,也是一次彼此间鸡同鸭讲的对话。
现在,傅盛的认知升级三部曲在我的头脑中如此的清晰,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现在我特别感到幸运,好在因为自己的勤奋,多读了几本书,不管如何,认知还是有了点点的升级,起码完成了一部曲,初步有了第二种状态的感觉,“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篇文章特别好,“一个人的所赚取的钱财永远不会超过一个人赚钱的能力,而能力是个‘变量’,谁能在新时代迅速掌握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谁就有优先挣大钱的能力。”反映在企业层面上,这种挣钱的能力可能归根底是需要企业的两种行动能力来实现,那就是投入自身的学习力和投入到团队中的教育力。
身处企业第一战线,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这个时代更新迭代的疯狂,商业模式需要频频创新,企业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可怕的是,过去的能力在明天正在变的一钱不值,要想使能力能保值增值,应对措施,就要通过学习和教育不断去刷新和打补丁,非此,我们所谓的挣钱能力很快将成为过去的故事。
传统教育和学习习惯在企业家社会有何挑战?还是德鲁克那个神一般的洞察,在好多年以前他就看透了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
他说,一个人学历越高,所从事的事业就越具创业性,他们在学习上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大。木匠可能仍然认为,他在学徒期所学到的手艺足够他用上40年。而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冶金专家、会计人员、律师、教师、经理人员等最好还是认为,15年以后,他们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与今天已获取的知识和技术相比,会有很大不同。事实上,他们最好认为,15年以后,自己将会从事不同的新业务,拥有不同的新目标,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将从事不同的职业。同时,他们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学习、再学习,不断调整方向,才能免遭社会淘汰。而传统的准则以及“公司政策”,只会成为个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阻碍而不是帮助。
确实如此,我们的企业必须接受一项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机会,那就是企业要平衡持续发展,已不是你过去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不断需要试错的考核机制,而这个机制永无终点。纠错是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明天的挑战不会等着你去回顾昨日的辉煌,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对团队投入持续的教育,才是一位企业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