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作者探讨的是成功者的核心素养,可是读书之时越来越意识到成功除了个人的素养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控的社会因素。所以对于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如何避免失败,如何不滑入社会的底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幸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实现自身的潜力,而又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是一种成功。
很多人读这本书时觉得空泛读不进,可我一读就被作者吸引住了。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心头有两个疑惑一直想寻找答案。一是,我一直很想去了解优秀的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优秀?书中恰恰列举了大量的卓越者的例子。二是,我们现在这些不太优秀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了哪?作者曾经也是一名中学老师,接触了大量的学生,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作者又成功地跳出了中学老师的局限,成为一名心理学教授,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分析看待这个问题。
《坚毅》作者、影响力、全书内容等等请自行百度。我只写我读完之后感受最深的几个个点。首先也是最能安慰人心的点是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智商情商之外坚毅的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坚毅的品质又是后天通过练习可以得到的。(想想这对于智商不太高、情商有缺陷的人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
接下来谈避免失败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点,心态。这儿的心态,不是自我麻醉式的岁月静好,而是对世界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比如智力和天赋的问题。智商是可以改变的还是虽然你可以学到新的东西但你不能真正改变你的智商?依据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人的心态分为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所谓成长心态也就是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相信人真的可以改变,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足够的支持,只要你非常努力,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么就可以成功。固定形态的人则认为即使你可以学习技能,但是学习技能的能力及天赋,是无法被训练出来的。不同的心态已被证明带来不能的影响,持有成长心态的人有更好的成绩、享受更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体,有更为坚毅。一个人心态源于他的成长史,个人的成功史和失败史,以及周围的人。那怎样的父母、老师才能培养出成长心态的孩子、学生?
第二点,也是上边这个问题的答案,严格的要求与无条件支持兼顾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应该严厉管教还是无条件的去爱?学了一年钢琴的孩子不想练了,是支持孩子的决定还是强逼着练下去?作者在研究了一个美国顶级橄榄球员和一个英国最受欢迎的喜剧家的成长故事后发现,橄榄球员的父母很强硬但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喜剧家的父母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也很坚定。这两个家庭的有一个共同点是,明确的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坚决的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同时这两个家庭也认为,对于应该做什么、该多努力,以及何时可以放弃,孩子还无法对此作出更好的判断。需要父母用知识和智慧来准确的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爱、限制和自由,以实现他们的全部潜力。
兴趣哪里来的?是不是天生的?总是有父母说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兴趣。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首先童年期的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是一个未来坚毅成功的人,也不太可能在七年级就完全清晰地拥有某种兴趣激情;其次兴趣不是通过反思想象出来的,兴趣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引发的,而且发现兴趣的过程更有可能是凌乱、偶然、低效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发现兴趣后需要一个比发现过程更漫长、更主动的发展兴趣的时期。这段时期需要周围人的鼓励、支持、正面的反馈,更需要努力的练习、研究、学习。(绝大多数不太成功的人问题都出在了这个环节,只意识到了发自内心的一时激情、爱好是兴趣,而根本没认识到兴趣也是需要练习、学习的,所以激情过后兴趣的小火苗就熄灭了。)而在兴趣的练习、学习、研究这件事情了,初学者需要更多的是鼓励和自由,掌声和认可,需要练习但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着急。过多的挫折、催促会挫伤孩子的兴趣,之后再找回就很困难了。(这也是很多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失去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一个原因。太多人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时代已经完全被破坏掉了。)在这个地方引用《大学之路》作者吴军的话就再恰当不过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再一个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历过多的挫折,容易导致习惯性无助,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经历不可控的创伤,会变得脆弱不堪。(梵高就是一个童年不被父母认可,一直被挫败感围绕导致敏感脆弱的典型,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发现过一个整个中学时代都是不被老师认可,而现在一直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什么样的挫折、挑战才能带来希望,锻炼孩子?简单说就是孩子在挑战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事情,在经历逆境的同时又体验到掌控感,他们才会在此后的生活中变得更强大。
第三点,刻意练习与心流体验。刻意练习是需要努力的,是艰难而乏味的,很少有愉悦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而那些专家级高手在自己专注的事情上体验到的高度愉悦状态又是怎么回事?作者概括为:刻意练习发生在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表现阶段。截止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人么可以在刻意练习中达到心流体验。
第四点,最实用的一点,更多的参与课外活动意味着孩子们会更好地成长。当孩子们参与某项课外活动超过一年时,它将是特别有益的,两年以上会显示出更突出的效果。课外活动是培养年轻人品格的一种方式,能为实现长期目标培养激情和毅力。
最后,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勤奋且坚毅的人,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