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这本书是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的,大概在12月吧,兴冲冲的开始翻看,看了没几天就还是被手机吸引,书扔在一边就记不起了,就这这反复几次,终于在前两天终于把它读完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毕竟是被誉为“小红楼梦”,但同时我也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连读完一本书的毅力都没有。直到最近读了几本书,才大致明白了一点是为什么,不过并不是今天写字的重点,就先不说了,以后有机会或者更明白一些的时候再说。
起初知道这本书,只是因为家里有它的存在,至于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完全没有印象,但随手翻阅才知道这是一本清朝人写的书。虽然有翻译吧,能很舒服的阅读吧,但是我认为读这样有文言文的原文的书,一定要读原文才更原汁原味,更能读懂有收获,所以翻译并不在我的选择之内。但毕竟是文言文不会像白话文那样读起来容易,脑子里总告诉自己不好读,也就搁置了。
去年翻看几页之后去始觉这书写的挺有意思,语言优美故事虽平淡但并不缺少趣味性,尤其是开始部分“闺房记乐”,女生嘛,总是对这些情情爱爱的感性之事感兴趣。因为我看书都是一字一句的看,所以读书很慢(总是很羡慕那些读书很快并且能住的人),中途也是几度搁置,不过还好最终在这几天总算是读完了。
原谅我啰啰嗦嗦一大堆有的没的,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写字吧,总想把自己脑子中所有想说的话都用文字敲下来,也许随着间推移练习的增加,慢慢就会变好吧。希望如此!
《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这本书就像书名一样一共有六记,作者沈复于清嘉庆十三年,写下《浮生六记》第四卷,但也止于这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至于“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是写完被遗失,还是因其他原因未写完,就都不得而知了。但不得不说,实属遗憾,也不禁想到,有多少文学经典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消散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呀,真是可惜。说来也好奇,后两记都丢失那么多年了。是怎么知道名称的呢?也是后来的文人学者的神奇之处呀~
“闺房记乐”
初读《浮生六记》就是被作者的闺房记事所吸引的。也惊讶于古代人竟能如此清新脱俗的秀恩爱!在被封建礼法所束缚的古代,虽然描写爱情的诗文很多,但多是宫廷闺房之愁苦孤寂,礼教淫威下的悲惨爱情,或是风尘风流的男女之事,很少会有写夫妻之事。尤其是夫妻生活相处,闺房之中的甜言蜜语,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貌似就更少了,而且好像是被文人所避讳的。而且在我的固化印象中古代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的,像他们这样恩爱,相互敬重的,而且能撒上百年的狗粮,实在是想象不出。想来沈复也和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过的很是艰辛吧,毕竟就维护偏爱妻子、书写夫妻恩爱这件事大部分人就做不到。
沈复,苏州人士,衣冠之家,书香门第,自小衣食无忧,因感慨“春梦了无痕”,想于笔下记录平生,又因“情”之一字是《诗经》的开篇,故而将自己和芸儿的事放于首篇。
也就是说书的开篇便写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书,思路又是什么,又说说自己“少年失学,稍识之无”,年少时未好好研究学问,故而只是实情实事,看官们就不要过分苛责了。
好多古代书籍,开篇都是这样的,之后要加上诸如自己文笔不行,学识浅薄,看官们不要挑剔之类的话语,不知这是古代文人们惯用的开篇,还是自谦,
亦或是只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明明都是文采、学识都一流的人,是在谦虚吗?好凡尔赛呀~
也许文人的爱情都要始于才华吧,就是在古代也是如此,作者因芸娘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而怦然心动、心向往之,自此便许诺了一生;而一碗暖粥,暖的不仅是辘辘饥肠,更是沈复碌碌浮伤。
然两人却只相敬相爱了23年光景,芸娘便去了,沈复却是一生囚困于名曰“芸儿”牢,并甘之如饴、念念不忘。
虽然通篇给人感觉两人确实是感情甚笃,一起做诗、一起赏月、一起游园、一起谈笑,甚至作者带着芸娘女扮男装赴宴,带着芸娘偷溜出去游太湖……
但我还是有些不解,为何说到给沈复纳小妾,芸娘竟然很积极的去办这件事呢,而且还是主动提出要找一个美丽又韵味的女子?而且竟然还因此而引发旧疾以致走向死亡?感觉芸娘比沈复还喜欢这个叫憨圆的女子。难道相爱的人不是就想全身心地的占有对方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这是给自己找了个情敌吗?是我过于狭隘,还是古代的女子就是如此宽宏大度?实是费解?
“闲情记趣”
“拈花惹草”这种事,我一直认为就是“饱暖思淫欲”,吃饱喝足闲来无事的兴趣爱好,衣食无忧之后才会有闲情逸致。但也或许这就是文人的不同,亦或是乐观之人的人生态度吧,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里都抱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这点上,真真是觉得,无论是作者还是芸娘,真是可爱至极。
沈复觉得夏日蚊子结对翻飞嗡鸣与“群鹤舞空”无异;而心灵手巧的芸娘更是别出心裁的“活花屏”;两人都是喜欢侍弄花草之人,养花做盆景更是信手拈来,每年必做之事,更是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每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甚至会想到将茶叶放在夜间聚拢日渐开放的荷花中,已经过一夜的熏染,用雨水泡煮,虽未喝过,但想来定然就是香韵美妙至极。
文中有一事,让我甚觉古人与我们现代无太大差异,即使现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但人性始终无异。就是沈复有一友人兰坡,临终时送了沈复一盆非常珍贵的荷瓣素心春兰,夫妻二人极其珍视,小心侍养,但后来忽然就死了。究其原因才知道原来是有人想分株,没舍得,后被人热水浇灌致死。看完之后颇多感慨吧,坏人真是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是属于哪一类人呢?是缺乏教养?还是缺乏德行呢?和现在的很多人都好像呀,得不到就想尽办法毁掉,也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本来就不属于你。
古代才子佳人的风雅之事有的时候觉得比想现代人真是过犹不及,赏花赏人风景,弹琴写诗对对子,饮酒、骑马、投壶、曲水流觞,玩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文学家沈复和他的小伙伴亦是如此,不过矫情大概也是这些人的一大普遍特点吧。想要出城赏油菜花,但又想饮酒,想饮酒,又不想饮冷酒,就得没有意味,对话冷饮,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于是芸娘就想出了雇佣移动馄饨摊的办法。
“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山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啧啧,作为一个现代人,光想象,就觉得景不醉人人自醉了,再加上热酒热茶和佳肴,身处其中的沈复和友人们更是惬意如人间天堂吧。
“坎坷记愁”
果然,人生不会只有“乐”和“趣”,还会有“愁”。
生活,不只有夫妻,也还会有公婆、弟兄、姊妹、子女、友人,除此之外还会有生计。
谚语云“处家人情,非钱不可”,没钱,连家人都会讥讽看清。原来这不是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人情淡薄,皆以钱财论之,而是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浮世之间的人情冷暖。
沈复和芸娘亦不例外,帮婆婆写信,得罪婆婆;不写,得罪公公,真是两头不讨好,但芸娘宁愿得罪公公却也不愿失欢于婆婆。可见,婆媳关系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个问题,所以其实我们现代人索面连的焦虑、烦恼、困苦,是不是在过去就已经被无数的人所尝遍?
公公自己想要找小妾,芸娘忙到头来依旧“失爱于姑”,这又怨怪于谁呢?
想着这种在时间上有人与你经历过相同之事的感觉真是奇妙,有那么一个或几个或是数不清的、未曾谋面、也不会见面的人和你经历相同,仿佛自己所面临的焦虑、烦恼、困苦一下子有了一个细小的出口,也不在那么重要。
比如对未来迷茫很迷茫,沈复也很迷茫呀,甚至是有今天没下顿,但也要继续活下去。
比如弟弟的“设计陷害”,使自己在父亲面前不得宠,甚至是父亲临死前都是女儿偷偷写信告知,偌大家产一分没有,自己穷困潦倒,依旧拿出了20两银子给弟弟做丧葬费,这就是多情重诺之人吧。
白发人送黑发人,亦是人生一大惊骇事矣!
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皆是坎坷愁思呀。
“浪游记快”
这一卷是《浮生六记》中笔墨用的最多的,可见沈复当幕僚、游宦的三十年,走过的山山水水之多,在现代,简直就是个旅游达人呀,虽然是因生计所迫,四处奔走,但也算是公费旅游了吧。
古代文人多都喜欢寄情山水之间,寻觅古境奇观,也不知识山水成就他们的诗篇,宽广了他们的胸怀,还是他们赋予了山水别样的意境。
亦不知到底是单纯的钟情于大自然带给人类的震撼,还是因为抑郁不得志而移情于山水,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罢了。
《浮生六记》,沈复的平生,
何其有幸,太平盛世,衣冠之家;后得一人,恩爱不移;游历世间,看遍山河;
何其不幸,钱财银两,世事艰难;痛失所爱,余生长凄;稚子早殇,惊伤难克。
浮沉在这幸与不幸间,便是人生吧……
Ps:
有些想不通的点点,如果有读到这篇小文的小伙伴能给解答,感激不尽(比心ღ( ´・ᴗ・` )比心)
1、在古代长子不是很重要吗?为什么作为家中长子的沈复会被过继给叔父?
2、感觉沈复父母有些蛮不讲理?
3、其弟启堂不像个好人,撒谎、设圈套夺家产,电视里演的纨绔子弟。
4、芸娘如此心灵手巧,为何被公婆所不喜?
5、为何再给沈复写的新里称公公为老人?用这么不敬的称呼?
6、沈复性格貌似有些软弱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