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于2001年,初中毕业后早早就辍了学。
2018年,她17岁,就在媒婆和父母的张罗下,嫁给了同样年少的丈夫。
“在农村,只要不读书,就会有人不断跟你相亲。”
她说这话时,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语气波澜不惊。
有着说一种事实的笃定,也有着讲一种宿命的接纳。
她和丈夫有没有过静默欢喜的爱情呢?在那花骨朵一般的年纪。
我们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她婚后没多久就当上了妈妈,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
但,2019年,她刚满18岁,她女儿才五六个月,她丈夫就被一场车祸夺走了性命。
她成了寡妇。
她女儿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
更残忍的是,当肇事者把赔偿款送到婆家后,她和女儿就被公婆赶出了家门。
她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
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她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她强忍着没有让它们掉下来。
就仿佛只要泪没掉,只要还能笑,余生就不会太糟糕。
她背着五六个月的大女儿,开始了单亲妈妈的谋生路。
为什么不和公婆争夺赔偿款呢?她和孩子明明都有份儿!
如今,仿佛已与往事和解的她,是这样解释的:
“她(婆婆)也失去了一个儿子,她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儿子要养,算了,我靠自己也能把我的女儿养大。”
更残忍的真相是:
她生的是女儿,公公婆婆重男轻女,认为孙女不值钱,是迟早要泼出去的水,是不配在他们失去大儿子后,再耗时耗钱养育的赔钱货。
偏见如此根深蒂固。
人性犹如刺骨寒风。
但别忘了,她是梅花啊,凌寒独自开的那种。
02
她背着女儿回到娘家,也得到了冷遇。
她这样解释:
并不是娘家父母不爱她,而是父母不愿她非要带着女儿回来。
她年纪这么小,再带一个拖油瓶,将来如何再嫁人?
父母心疼她的不幸,又生气她如此倔强执拗地不要一分钱回来,还要用一生的操劳去抚养襁褓里没有父亲的孩子。
“我妈妈心疼她的女儿,但我也心疼我的女儿啊。”
她哽咽着说。
没有抱怨,没有指责,没有控诉。
有的只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还有三代女性的悲欢交错。
这样的见识,似乎超出了一个早早辍学又被生活蹂躏的弱女子的认知。
也或许,学校并不是唯一增长见识的所在。
坎坷的经历和社会的世相,才是苦命人最好的老师。
被婆家驱逐出门,又和娘家意见不和后,她远离故乡的是是非非,来到了安徽安庆。
孩子太小,还在哺乳期,小小的一只幼兽,一分钟也离不开妈妈的怀抱。
何况那个被称为妈妈的女子,也不过是个18岁的孩子。
她抱着女儿,在城市繁华区,摆小摊卖气球。
用五彩斑斓的颜色,装点着她和女儿颠沛流离的异乡生活。
生意时好时坏,经济捉襟见肘,她必须另谋出路。
车流人流中疾驰而过的骑手,给了她灵机一动的启发:
“为什么不送外卖呢?还能把孩子带在身边!”
就这样,她成了一名骑手,背着孩子送外卖的女骑手。
安庆不少人,在街头遇见过她,看她穿着外卖的工装,背着小小的婴儿,步履不息地穿梭于很多商务楼和住宅楼,被她明亮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温柔过。
网友拍的送外卖的单亲妈妈小陈
因为送外卖,她和很多餐馆的工作人员熟悉。
很多人愿意在她忙得无法分身时,当起她免费的“保育员”,帮她带女儿。
她幼小的女儿,其实是在众人之爱中,长大的:“好人非常多,很多人帮过我。”
风里来雨里去,她女儿也从软糯的小婴儿,成长为懂事的小棉袄。
老一辈人常说,小孩子,就像地里的农作物,见风就会长的。
今天,我们都懂了,这风,其实是妈妈无处不在的磁场和味道。
这些年,她背着女儿一层楼一层楼地爬,一家外卖一家外卖地送,赚来的每分钱都是靠自己。
“生养,生养,你生下来,就要对她(指女儿)负责啊。有她在,我才能安心啊。”
她从不用华丽深奥的辞藻,但每句话都像白开水一样,通俗易懂,抚慰人心。
我想,这是因为她在真诚地活着。
真诚活着的人,说出的话,都来自自己的心灵地图,没有粉饰,却分外温柔。
温柔并不是一件容易习得的特质,它需要一个人对生活全盘的接纳后,再给予善意的馈赠。
它是一个人骨子的善良,还有这种善良柔化诸多恶意后,修来的慈悲。
就像一树梅花,反哺给寒冷的冬天,一捧又一捧的清香。
丧夫,幼子,背井离乡,四处飘零,还不是这个叫小陈的单亲妈妈,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