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锻炼要领
2018-04-04 夏瑞璋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在昨天讲太极拳的动作步骤中,(点击蓝字可阅读)我们是以一只手为例来说明动作的要领,但太极拳是全身动作,这就有一个全身各部分动作的协调问题,这一讲我们就讲这个问题。
要把全身各个部位全部走合,必须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一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要阴阳对称;二是上肢和下肢的关系,要上下相随;第三也是关键问题,是形体和意念的关系,要内外相合。
先说左右阴阳对称。
我们在第一讲中说过,太极拳一切都出自于阴阳,如果右手在动,那么左手也必然会动;右手有个折叠,左手也就会有个折叠;两只手动的速度、幅度、强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不是阴阳对称了。
在做动作时,有的时候两只手都往前,看起来似乎阴阳不对称了,其实在往前去的过程中,两只手还是相对旋转着运动。如掤捋挤按中的“按”,左手从左向内合,右手从右向内合,两边很对称;如封似闭两只手都是从里往外旋转,也是相对的。又如掤捋挤按中的“捋”,左手往上提,右手往下走;“挤”的时候,右手胳膊向上向外翻,左手向下按;云手时,左手向左去,右手向右走,左手往后拉,右手往前去,左手往上翻,右手往下来,都是相对的、阴阳对称的。好多人顺边走,“挤”的时候两只手连身体一起往外拱,“捋”的时候,两只手一起从上往下捋,云手时,左手往左,右手也跟着往左,这就没有阴阳对称了。
当然太极拳各家各派动作的形式不完全一样,拿云手来说,吴式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边,转过来后,左手落下去,右手上去;杨式是左右拉,上下一样,前后拉;陈式是左手向右,右手向左,左手向上翻,右手向下翻,尽管各家有各家的特点,但这些差别不是原则的差别,在阴阳对称等原则问题上,各家各派绝对是一样的,用我的话来说,这些差别,就像馒头与烙饼的差别一样。馒头和烙饼,在外形上、做法上、味道上是有差别的,所以有人爱吃馒头,有人爱吃烙饼,但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用白面做的,吃起来也都一样。所以,我现在讲的太极拳的拳理不是那一家的,而是所有派别所共有的,只要是太极拳,就应当符合这些原理。不管那家那派,做起动作来,左右绝对是对称关系,那家也这样。
怎么样才能做到两只手相互协调、阴阳对称呢?关键不在手而在腰。假如动作不协调,如果只从手上找原因,不管你怎么想办法,都没有用;只有以腰为轴来带动手,才能做到阴阳对称。只要用腰来带动,左手和右手运动起来就总是相对的。如果右手向左,左手必然向右去;右手往上划弧线,左手就必然向下划弧线;右手向下向左内旋,左手就向上向右外旋;右手动多少,左手同样也动多少;两只手动的幅度、强度、速度绝对一样大。为什么会这样?拳谱打了个比方,“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把手和腰的关系比作车轮和车轴的关系。这个比喻非常恰当,非常形象,当车轮滚动的时候,中心轴一动,大车轮就整个地转动起来,车轮转动的时候,它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绝对向相反方向运动,前半部往前去,后半部肯定往后来,前半部动多少,后半部肯定也动多少,前后动的幅度、强度、速度肯定都一样,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半个车轮走得快,后半个车轮走得慢的情况。因此,如果用腰为轴来带动手,两只手肯定就会走得一样。拳谱还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所谓“形于手指”即动作表现在手指上,或者运行于手指上,但是主宰的是腰,也就是手的动作不在于手上,而在腰上,腰的动作在手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对于打太极拳的人来说,要把这一点做好,相当难。如果只是耍胳膊耍腿,是不可能做到阴阳对称的。正是这一点,是太极拳核心的东西,把阴阳对称打出来,你的太极拳才算打好了,没有这个,绝对不是太极拳。
左腿和右腿应该和左手和右手一样,也是阴阳对称的。右腿动多少,左腿也动多少;右腿向那边旋转,左腿就向相对的另外一个方向旋转。两条腿和两只手是完全一样的,这儿就不细说了。
下面讲两条腿和两只手的关系,要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右腿与右手、左腿和左手上下是相对的,这叫顺步。如揽雀尾,在掤的时候,不管向左还是向右,都是右手在前,右腿也在前,左手在前,左腿也在前。野马分鬃也是右手右腿在前,或者左手左腿在前。这时走折叠、运行、落点这三个步骤时,就全都是右手和右腿相随,左手和左腿相随。但打拳时也还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两条腿迈出步去时,左腿和右手在前,或者右腿和左手在前,这时就变成左腿与右手相对,或右腿与左手相对,这种上下相随错着脚的情况,叫拗步。如搂膝拗步,就是左腿和右手在前,或者右腿和左手在前。这时在走折叠、运行、落点这三个步骤时就是前面的右手和前面的左腿相对称,或者是前面的左手和前面的右腿相对称。不管是拗步也好,是顺步也好,上下相随表现为前面的腿对前面的手,后面的腿对后面的手。如果前面是左腿和右手,就是左腿和右手相对;如果前面是右腿和右手,就是右腿和右手相对。前面对前面,后面对后面,这是和两只手的左右对称不尽相同的。
如果再细一点分,上下相随表现在太极拳的六合,即外三合和内三合。
外三合
上下相随时,表现为腰以下的胯、膝、脚和腰以上的肩、肘、手相合,即手与脚相合,膝与肘相合,肩和胯相合,这叫外三合。
先讲手与脚合。
打拳时只要抬腿一收脚就应该同时往回收手;往外一迈腿,就应该同时出手。譬如搂膝拗步,抬左腿时,就要把右手一起抬起来;迈出左腿时,右手也应该跟着一起出去;左脚落实,右手就一定到头了。手到必须脚到,这是太极拳的一条原则,过去教拳的老师说“手到脚不到,毕竟瞎胡闹”,道理就在这里。如果腿先迈出去手还没有到,这是错的;手先伸出去了,再向前迈腿也不对。上面讲的是拗步。顺步如野马分鬃,右手往里合,右脚往起抬,抬的时候是往回收着抬的;然后迈出右腿,右手跟着右腿一起走;右脚到家落了地,右手也到家。因此,拗步也好,顺步也好,都一样,手和脚一定是相合的。这就是上下相随。
打拳时两只手相合还比较容易,手和脚相合最难。有的人写书说什么脚要收得快一点,或者手要收得快一点,这些都是错的。只要是太极拳就要讲阴阳,既然有阴阳,上下左右就绝对是一样的。前面我们讲“形如车轮,腰如车轴”,手和脚为什么一定是相合的?就因为腰这个轴心在起作用。如果手脚不能走合,原因就在于你对腰的理解不对。我一再说太极拳讲的腰与平常人讲的腰是两码事。如果你不把腰的位置确定好了,打拳时大面积地转体,那你肯定左右不对称,上下合不了,不信你可以试试。如果你把腰的位置确定为腰缝这个轴,把腰的位置定对了,只要它一动,上下左右自然就相随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明白。我打起拳来就是腰缝动,它一动,上下左右就都是相对的。如果不是腰缝而是其它任何地方动,上下左右就都不可能走合,所以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拳谱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这里“腿”是带着说的,只要腰动了,腿也自然动了,所以可以不强调,这个“腿”字也可以去掉,如果打拳有不得机不得势时,就要从腰上找原因,这是最关键的。
再看膝和肘的关系。手的上一节就是肘,脚的上一节就是膝,只要膝稍往上一提,肘肯定向下一沉,二者正相合;如果膝落下去,肘也就起来了,所以,如果手与脚合了,膝和肘也自然合了。
再往上,就是胯和肩。如果向右转体,胯向右转,肩肯定跟着转过来,否则人就会歪七扭八的;如果肩和胯同时转,身体就会非常正地转过来,不会歪歪扭扭的。打太极拳讲中正安舒,是否中正安舒就看两肩与两胯,如果两肩与两胯在一条平行线上,人就肯定中正安舒,如果肩与胯不在一条平行线上,人就是歪七扭八的。
上面讲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怎么把人身上的各个部位的劲走合了。先讲了两只手以及手和脚的上下左右对称关系,又详细地分析了膝、胯、脚和肩、肘、手的对称关系,即外三合。外三合讲的是外形,是身体的形,打拳一定要把外三合做好,如果外三合都走合了,你的外形就算走对了。下面要讲内三合,内三合是内在的东西,把内在的和外形走合了,叫内外三合,实际就是要完全走合了。拳谱用了一句话来表示,叫做“完整一气”,也就是全身各个部位全部都走合了。
现在来研究内在的三合。
内三合
内三合讲的是内外关系,不单纯是形的问题。
对内三合,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写书,说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里意与气、气与力还容易分清楚,心与意怎么分?很难分清楚,还有人说要手和头合,……等等。其实把过去的种种说法分析一下,所谓的内三合,就是要把你的意念与你运行的气和你打太极拳练出的劲走合了。把意念、气、劲走合了,这就做到了拳谱中说的“完整一气”,身上各个部位就是完整的了,这么说就比较好理解了。
什么是意呢?意即人的意识,即头脑中想什么。气包括呼吸气,也包括内在的运行时在身上流动的气。这种气是什么科学还没有研究出来,但确实存在的。打拳时,胳膊一沉,就有气沉到脚底下的感觉;胳膊往上一扬,胸一挺,就会感到气浮上来了。它和呼吸气是两回事,但有时是带着呼吸气一起浮上来,分不清。你虽然看不见这个气,但只要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炼,你准会感觉到。劲,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太极拳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掤劲。如果没有这种掤劲,身体僵着或者懈着,太极拳的气就出不来;气是在掤劲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气和劲是一致的。在太极拳练到功夫很深的时候,只要脑子一想,意到了,气到了,劲也到了,三个合在了一起。
平常打拳时,要把意、气和劲走合了。例如要往前伸手就要有往前推的劲,这个劲不是笨力气,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用意念去推动它,但意念不是直接去推动手,“命意源头在腰隙”,意念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腰,形“主宰于腰”,手的劲是从腰上来的,所以意念直接指挥的是你的腰,是让腰指挥手往前走,腰推动手,手就往前走了。这样就把意、气、劲走合了,这就把内外三合结合起来了。
你的动作是用意念去推动它的,叫“意领手动,手领神随”。
“意领手动”强调手不是自己随便伸出去的,它是意念指挥着腰,由腰带动手伸出去,这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拿只茶杯,意念就直接指挥手把茶杯拿过来了,打太极拳则不同,意念不直接指挥手,而是想着腰,由腰指挥手,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手一动起来,你的外在的气势、精神状态要跟上,要“精神能提得起”,“满身轻利顶头悬,方无滞重之虞”,这叫“手领神随”。打拳的时候,有的人低着头、看着地,表情低沉滞重;有的人扬着脑袋、东张西望,漂浮散乱,还有人两只眼直瞪瞪地盯着一个地方,连眼珠子也不转一下,这样你还有什么“神随”?所以平常练拳就要防止这几种偏向。要做到既有精神,又不僵、不懈,这样打出拳来才能中正安舒。
中正安舒,这四个字是太极拳打拳的整个形象。“中正”讲的是身上的外形,过去我们所说的形都可以归为“中正”二字,即身体要在掌握好太极拳要领的情况下放松。要似松非松,不能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安舒”讲的是精神状态,是指神态非常轻松。但轻松不等于轻飘飘,安舒是在精神振作情况下的轻松。拳谱说打拳“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你可以想一下抓兔子时的鹘和捕老鼠时的猫是个什么神态,肯定不是虚无飘渺,迷迷糊糊好像快睡着了似的,而是精神振奋。当然,我们不要过分,如果把这两句话理解成凶猛,就过了。打太极拳最后就要打出中正安舒来。
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在打拳过程中怎样表现出来呢?
首先,要把神收拢过来再打拳。
在开始准备打拳时,人往那儿一站,先要把神收拢好。好多人打拳好像是为完成任务,急急忙忙骑车到公园,把车往墙根那儿一撂,站着就练。如果你心中有许多杂念,还有好多事情在影响你,这时你的拳是打不好的。因此打拳前首先要把杂事丢开,脑子里空空的,不再想别的。怎样才能把神收拢过来呢?先把目光往远处放开,放出去,放出去以后,再把眼神收回来,这叫“凝神”,就是把精神收拢回来了。这时,你所想的不再是今天买什么菜,中午吃什么,谁谁谁找你干什么之类的事,你就会想着你的腰了。为什么要把精神集中在腰上?因为你马上要做动作,做动作腰要动,而腰动是脑子指挥的,所以意识如果不控制好,你就没法指挥你的腰,腰也指挥不了你的手。
如果不把神收拢回来,就不能打拳。当然这有个过程,初学者先要记拳架子,顾不得眼神;但一旦拳架子学会了,练熟了,那时,不用再想动作怎么做,就要注意神的问题了。
神态表示在眼神上,眼神要走正确了。前面讲过,开始动作后,手往前去,眼神要先看准备去的方向;回过头来再灵活地照顾准备前去的手,领着攻击手往前走,把劲送到头;等到了头,全身向下一沉,想像我完成任务了,精神上要有个交代。动作完了,眼神要往远处放。再做另一个动作,还是眼神再看手准备去的地方,然后再回照顾着手 ……,如此循环,都是这个过程。这样做,内和外就完整一气了。
这里,要注意,眼神收回时,不要死看着手,而是要用余光照顾着手,这时,你的意念要集中在腰上,用腰指挥手向前走。我曾经和一位老拳师推手,他在推手时,并不用眼睛看手,我问他,你怎么不看手啊,他回答说:我听着呢。这个“听”字,其实不是真的在用耳朵听,而是很好地表达了既不死盯着手,却又全神贯注于手的神态。我们在打拳时,要的正是这种神态。
从内来讲,意念领着手走,这时有强烈的气感,意与气合了,劲也到了,这个劲就是掤劲,即不松不紧、既不僵也不懈的劲。在这种情况下,气就出来了,气受意念的领导,手跟着意念走。到头后,气往下一沉,眼神往外一放,往回一收,气从手指一下就拉回,从手指到腰,一起沉到脚底下去了。拳谱说:“一开一合,太极尽矣。”这时内外都走合了,最后走出了“完整一气”,太极拳最后追求的就到这个程度。当然再往上提高,它的境界可以无穷无尽,练一辈子还会有追求。
我今年八十五岁了,打了几十年拳,但我现在在太极拳拳架子上能够体会到的就是这些。
太极拳的动作步骤
2018-04-03 夏瑞璋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太极拳不是静止的,要做动作,这一讲我们就要研究太极拳怎么做动作。
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分三个步骤:折叠,运行,落点,这三个步骤包括了太极拳的许多要领。
第一步,折叠:动作的开始。
不管做什么事,总有个开头。太极拳在动作开始时是很有讲究的。老拳谱(现在也有人把它叫作拳经即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是这么说的:“往复须有折叠”,意思是说动作来回时必须有一个折叠。什么叫“折叠”?好多人看书时看不明白,其实在拳经的其他地方老前辈作了解释,说:“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就是动作如果想要向前,必须先往后来,想要向左,必须先向右去。你可以琢磨琢磨这个动作做出来是什么样的:假定我的右手放在身体的正前方,现在想让手往右边去,按照“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的原则,就必须先往左边去,以后再回到右边,这是个什么形象?来回时这么一折,是不是就是个折叠?!所以,只要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就符合了“往复须有折叠”这个原则。
为什么在往复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一个折叠呢?
这是因为太极拳要求所有的动作都是圆的,不允许在打拳的过程中出现棱角,使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中间出现断劲现象,这样就需要在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一个折叠作为缓冲和过渡,使前一个动作的劲能和后一个动作的劲自然地联接上。太极拳各家各派各有其特点,但上述原则却是共同的。
举例来说,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常常前一个动作既快又刚,而后一个动作却是既柔又缓。怎么把这两个动作联接起来呢?如果直接联接就显得十分生硬,就会断劲,陈氏太极拳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了个“接骨斗笋”(也称“接骨逗榫”)。
什么叫“接骨斗笋”?我打个比方,一根6分的大自来水管子,要和一根4分小管子连接,中间就必须加一个接头。这个接头叫大小变头,变头的一头接6分管,另一头接4分管,两头的水量和水压不一样。水从6分管流进来,从4分管流出去,中间有个缓冲, “接骨斗笋”就是从快刚转成缓慢的缓冲,它的前半部接快刚,后半部接缓慢。这个“接骨斗笋”前辈创造得非常奥妙,经过这一“接”,就解决了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连接问题。这个“接骨斗笋”,实际上也就是折叠。
仅仅把折叠做出来还不够,前面讲过,太极拳还要求一切动作都必须划着圆走,不能走直线。怎么走出这个圆来呢?从动作看就是先划一条弧线,这是半个圆圈,再划一条弧线,又是半个圆圈,两条弧线合在一起就是个圆。
所以折叠的时候,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都不能走直线。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我的手先往左去再往右来时,不能走直线也不能走平面,应当划圆。怎么划圆?向左的时候先向上向前划个圆弧,回来向右的时候再转成向下向后划个圆弧。这两个弧,一个是向上向前,一个是向下向后,合起来正好是个圆。
所以,折叠既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个圆圈,如果向左和向右都是直来直去,就必然会出死折,而太极拳不准有死折,所以折叠必须圆着折回来。打太极拳要打出圆来,所有的动作都必须是圆形的,这是太极拳的总要求。
只划出圆还不行,太极拳还要求弧线中要有螺旋,即所谓的大圈中套小圈。
杨班侯传下的《九诀八十一式》中有一个式子叫乱环诀。什么叫乱环诀?就是混身上下都变成了圈,大圈套小圈,小圈里外还是圈,圈套圈,把人身上都变成了圈,到处都这样。所以我们在动作中仅仅走出两个半圆来还不成,手除了划弧线之外本身还要螺旋着走,还得划着小圈走。这种手本身的旋转,可以是大拇指朝手背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外旋,也可以是大拇指朝手心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内旋,也有人把它们叫逆缠和顺缠。不管叫旋也好,叫缠也好,总之都是螺旋。一方面要走出弧线,另一方面手本身还要旋转,我把这种打法形容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时的公转和自转,公转指走的弧线,自转指胳膊本身的旋转。在刚才讲的例子中,在走前半个弧线时,我的大姆指向手背方向外旋着划弧,等到回来时,变成大姆指向手心方向内旋着划弧。向外旋半个,向内旋半个,这才符合老祖宗在经典著作中说的“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和“往复须有折叠”,这才是真正的折叠。
陈鑫在《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曾经很通俗很简炼地把这个动作概括为“妙手一着一太极”,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一动手必然就是一个太极图,在上面的例子中,你的右手向左绕了一个圈子后又向右回到了原位,这是个折叠。折叠中带着螺旋走,向左外旋着走了上半圈,又向右内旋着走了下半圈;向左时掌心向上,向右时掌心向下;掌心向上,叫阴掌,掌背向上,叫阳掌,所以拿手掌来说,是一次阴掌,一次阳掌;去时掌心朝上是白鱼,回来时掌心朝下是黑鱼;向左划弧时是白鱼的鱼头,回来时转成大姆指向下,这时白鱼的鱼尾就变成了黑鱼的鱼头,两条鱼走成阴阳鱼,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太极图。落实到陈鑫的话来说,这就是“妙手一着一太极”。
总结上面所讲的,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包括太极拳拳谱中的四个要领:
一、折叠,即拳谱中说的“往复须有折叠”。
二、“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不但手是这样,身上其他地方也都应该这样。
三、不是走直线,必须走弧线。所谓的弧线就是圆的一半,两个弧线就凑成一个圆。所以打拳一定要划着弧线出去,再划着弧线回来。
四、螺旋。要拧着劲走,走出螺旋。任何地方都要有小圈。
做起始动作就要做出上面四个要领来。
有些人把折叠说成是“零碎”,甚至贬之为“花架子”,认为学拳不用学这些,还有些人觉得太难学,不想学。按照上面的要求确实难学一些,但正是这些“零碎”才是真正太极拳的核心,是国粹的精华,如果你不懂得这么去练拳,那么即使你练了一辈子,最后你的拳也不叫太极拳,这是我必须讲清楚的。
上面讲的只是太极拳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就那么费劲。
第二步:运行。
折叠后手开始按照拳架子的要求做动作,例如手原来在身上的中间,现在要往右横着走,这条弧线就是动作的第二步,我叫它为“运行”。
运行的过程和第一步折叠的要求是一样的,懂得了折叠是怎么走的,对运行的过程就很容易掌握了,因为运行的过程,还是和折叠一样走弧线,有螺旋,有公转和自转,只不过折叠只是在原位置上动,而运行时因为做动作,它所划的弧线就要往大了放,往长里拉,所以运行实际是放大和拉长了的折叠。
由于打拳的动作千变万化,动作的大小、方向、幅度、角度等各不相同,使运行的弧线很不规律,但不管手向那个方向去,角度是什么,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就是运行过程还是两个弧线。比如我这只手要从中心向右边走,那么运行的路线就应该是:先向里划弧线,这是半个圆,然后再向外划弧线,这才划到了家,这条路线的形状就像英文中的“S”;也可以先往下划弧线,然后拉上来,再缓冲一下,又出来个波浪,形状就像“W”,譬如“云手”中的左掌;如果先往上走弧线,也可以走出一个“M”来;也还可能不是从中心向右,而是向前走,那就应该先拉回来向里划个弧线,再向外划,成了个“U”字,或者往里拉小一点,变成了“V”字。当然,不管是“W”、“M”还是“V”,都不能走直线,而要划圆圈,如果出了尖角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把上面讲的“S”形拦腰砍断,把下面半个圆一翻,和上面半个圆一对,还是个圆。“W”从中间分开是两个没有尖角的“V”,上下一合也还是个圆。“M”、“V”也一样。所以走的路线尽管不规律,但是都要走出两个弧线来,弧线中还要有螺旋,两条弧线折过来,还是个圆圈,是个太极图,这些都是一样的。
第三步 :落点。
什么事有开头,有完了。一个动作完了,到头了,要有个交代,这个交代就叫落点。
拳谱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这里的意气指的是劲和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的形在到头时应当变换得很灵巧;如果变换得不灵巧,这个拳打得就没有意思。如果一个动作到头,接着就打下一个动作,看不出节奏来;或者停半天再接着打下一个动作,都会显得很生硬。所以这个点一定要处理好,如果处理不好,变换起来就不灵活了,就像唱歌一样,唱歌和唱戏如果节拍没有打准,唱出来就很难听,如果打拳没有节奏,这个拳也打得很难看。
一个动作做完,到了头怎么处理?好多人有争论,有人说应当顿一下,也有人说应当停一下,断而复连,这些都不对。老前辈没有告诉你要断,也没有告诉你要停,动作到了头,从外形看好像停了、断了,实际没有停也没有断,这个时候怎么做?
老前辈用了一个“沉”字,即一个动作完了以后应当“一沉”。这个“沉”字用得非常恰当,沉不等于断,拳谱说“勿使有断续处”,打拳不能断,如果断了,就不符合太极拳的原则了。正确的做法是动作到头后应向下一沉而不断,这个一沉而不断的动作,就叫做落点。
落点是身上的事,但“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从手来看,在运行的过程中,手自然展开,手指是松的,掌心向里收有一点凹的意思;动作到头后,不管这时手是个什么情况,是扬掌、浮掌还是立掌,手指都要向手背方向后展,掌心要往外突,叫展指突掌。所以手在打拳时,也有个一开一合、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过程,否则你的手也是死板的。
手指的动作是和全身连在一起的。这时从全身看,整个身体往下一沉,两脚往下踩,头向上顶;在前面的右手一展指、一突掌,后面的手掌就向后撑;身体从腰分成两半,腰以下向下沉,腰以上从脊椎处一直到头顶,一节一节往上立,叫立腰。
到这儿,一个动作就做完了,交代得非常清楚。
在一个动作做完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时,要把全身松下来。一放松,掌心又凹进去了,手指也松了,还是先做折叠。在上面的例子中,做落点时,我的右手已经在右边,要向左边来,就应当先向右做折叠,回到左边再走运行,等回到原位置上再走落点。从我的手从前胸正中运行到胸的右方;然后再从右前方回来,还回到胸的正中原位置,这就是一个来回,或者一个循环。
上面我讲的是动作。动作和式子不一样,太极拳的式子,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动作组成,这由式子的情况来决定,可以是三个、四个动作,也可以是五个、六个动作,但不管一个式子包括几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包括上面三个步骤。太极拳的“形”必须按照这样走。
上面讲了太极拳每一个动作有折叠、运行、落点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同时也就是一个升降开合的过程。
升降开合又称屈伸开合、蓄发开合。
升降开合是从身体的上升和下降来说的,身体向上升是开,向下降是合。
如果从身体的屈和伸来说,身体向前伸是开,向里屈是合。
如果从打拳的劲上说,发劲时是开,蓄劲时是合。
要正确地掌握和理解升降开合。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膝盖的屈伸,认为膝盖伸直,人站起来,就是升;膝盖弯屈,人屈下去,就是降;也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腰的屈直,哈下腰去是降,直起腰来是升,这都是不对的。
升降开合指的是从尾闾到颈椎这一段脊椎的拔长和缩短。在升的时候,从尾闾开始,脊椎骨一节一节地往上拔,到颈椎时,头就像足球运动员顶球那样往上顶,拳谱说:“尾闾中正神贯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身体就拔长了;合的时候,脊椎骨一节一节往下松,身体就缩短了。
升降开合在太极拳的三个步骤中怎么体现?
动作一开始走折叠,腰眼的地方就好像放了气,腰一放气,把全身各个部位的气都往腰眼处吸,身体就往下合,或者叫蓄,或者叫屈。只要一合,身体就收拢回来了。但气不是一下放完的,在走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时,还在一点一点地放,整个身体从腰处慢慢地往回吸。划完第一个弧线,气放得差不多了,从运行的第二个弧线开始,就慢慢往里充气了,这就是“开”。等气充到头,这时“开”也到了家,这就是落点。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如果运行的两个弧线是“S”形,就是下半个弧线是合,上半个弧线是开;如果是“M”形,就是左边的弧线是合,右边的弧线是开。到落点时,整个人向下一沉,从腰眼处往里充气,这时全身涨开,“开”到了极限,整个人都放开了。所以,一个动作,也就是一个开合的过程,开和合从动作的中间分开,折叠和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是“合”,第二个弧线和落点是“开”。
陈鑫说:“一开一合,太极尽矣”,把一开一合做好了,你的太极拳就算到家了。
上面我所讲的,都是老前辈著作的内容,我只不过是解释这些内容。我在上面所讲的动作的三个部骤,讲的都是太极拳的“形”,这是我多年来认真研究老前辈的著作,并且和一些有文化的太极拳前辈反复研究讨论后得出的一些心得,是把前辈著作的内容经过消化后拿出来的东西。开始学太极拳必须按照上面所讲的要领,一点一滴地追求,先练好这个“形”。就好像学写字,要写好字,学会书法,就必须按照字的结构和运笔要领一笔一划地练,如果不是这么练,描红本还没有描两天,就想直接写草书,即使写了好多年,到最后你写出来的字也只能是瞎划,成不了书法家。打拳也要有这么个过程,如果你不是首先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做好每一个动作,使不论多么小的动作,也完全符合太极拳的要领;做到这一点后,再向小了化,再向无去练,否则,你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即使到了,也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先练有形,是学太极拳的必经之路,就像走路一样,你不可能迈过它,不可能超越它。这也是老前辈在他们的著作中讲的。
老前辈在拳谱的三个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第一处说,“先求有形,再练无形,说是无形,仍是有形”,即学拳要先追求“形”,第二步,在有形的基础上炼成无形,但这时的无形,并不是真正什么也没有了,原来的“形”仍然还藏在里面。
第二处说,“从大往小了练,从有向无了练”,也就是说,开始时,可以把“形”时练得大一点,熟练后再往小了去化;先求有形,等形练出来后,再往没有去练。
第三处,陈鑫说,“妙手一着一太极,跡象化完归乌有”这句话非常简练、非常形象。前一句“妙手一着一太极”说的是形,形非做出来不可;后一句说,形做出之后还要把它化“归乌有”,这里“乌有”两个字应该打上引号,即不是绝对没有,而是藏在里面。这种形容是非常恰当的。
我读过陈鑫的《太极图解》,一大本书,但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跡象化完归乌有”。在这本书中,它先划了一个大白圈是无极,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变成两仪,再进到四象……,化来化去到最后没有法再分,又变成了一个大圆圈,这叫浑圆一气。这时,两极不太好找了,看似没有但又有,你找不到了,最后又划了个大白圈,成了个无极。所以陈鑫的《太极图解》开始是个大白圈,到最后还是个大白圈。练太极拳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
从一个式子看太极拳锻炼要领在拳架中的运用
2018-04-05 夏瑞璋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