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区域有一个固定的集市本就是居民居住于此的配套场所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秩序中的一部分,既然是秩序的一部分,稳定得久了就会与人建立深层的情感链接,它的存在会在生活中带给人们安全感。
小时候我们厂里就有那样固定的菜市场,我经常会跟着下了班后的我妈一起去买菜,菜市场里有生活琐碎和温暖的情感。
我是爱跟着大人去逛市场的,喜欢看红的绿的各色农作物,还喜欢看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笑着的、生气的,学校里见不到的各色人等。大人们之间认识不认识的都会闲聊两句,在小朋友眼里,看见人和人相熟会觉得安全,听见人与人之间友好地对话会觉得温暖。
厂里的人还会在周末去隔壁厂更大的市场买食品和生活用品,平日里可能不会去别人家串门,每天上班操持家务忙不停,也就能见到周围那么几个人。去了更大的市场有时还会碰到许久不见的朋友,比如说嫁到隔壁厂的同学,有些是老邻居搬到别处了,平日里也见不到了,恰巧逛市场的时候就碰到了,唠唠最近的日常,互相问对方家人好,再交换一些消息,抒发抒发情感,认可认可彼此最近经历的共同之处,心里都变得畅快了。
有时候我看两个人站在市场里聊得欢快,忘了时间,还是另外的熟人经过二位身边打趣提醒,“到做饭点了,再不回去老公孩子要挨饿了。”
“谁管他们,饿着去吧。”可别扫阿姨们的兴哦。
长大后有了超市就很少去逛市场了,也很难再在哪片区域见到那样的大型菜市场,都是小小一个门店,摆几样常吃的瓜果蔬菜,比较贵。人们也不会挤在小店里聊天,只有每天晚上打折的时间段才会有很多人来挤一挤。
楼下这条流动的夜市,有时候我想放松放松,找寻点过去的温暖记忆,便做好被粘连的心理准备挤进去熏一熏这人间烟火,尽可能地想捕捉些可爱出来。
从这条马路市场一路走下去大概一点四公里,起码要走四十分钟。
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不可能天天看见那么多小吃和稀罕玩意儿,每次穿越期间,我就想象自己在赶集,可劲儿看稀奇的摊位,看看这个时代都搞些有什么新花样。
总想把这些人和狗狗还有摊位小车子,卖的东西和人的动作神态都画下来,语言也记下来,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微观历史啊。
脑袋前后左右地来回转,脖子挺累的,眼睛也累,嗅觉上也混乱了,闻啥都是臭的,开始捕捉丑陋了,不一会儿就跟每天被网络信息轰炸一样,内容过载了,烦躁头晕。
一点四公里走下来往往啥都没买,只想赶紧逃离,屡试不爽。
是我不那么热爱生活了吗,或许吧,总觉得这世界不似从前,太陌生。
几次实践下来我都是想躲开,看起来如今多少是不喜欢这样嘈杂的市场了,虽然它和菜市场一样每天都存在于马路上,可脸上却是流动的,陌生的,又在我出门必经的路上,靠得太近,又离得很远。
就像我如今也不喜欢拍照,举起手机太简单,如今人人都会,现在手机相机的像素也高得过分,呈现出来的世界过于真实锐利,好多次看着自己拍出来的照片觉得和世界靠太近又和我原本的世界离得太远,有时候像螺蛳粉味闻多了,咳嗽干呕起来,那玩意儿小时候没闻过,不能天天闻。
可能只有用绘画来才能展现出我心底对人间烟火的憧憬和滤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