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优解人生》提到“体验就是如此:当你投入时间或金钱去获得体验时,收获的将不止当下的愉悦,还会有继续不断的红利”,有启发。
这里涉及了一个核心概念:回忆红利,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花钱买物品,将钱花在体验上能让我们更快乐。物质财富刚开始让人很开心,但会迅速贬值,体验就不同,随时间增值。
人生是体验(回忆)的总和,去经历获得体验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体验的价值是物质财富不能比的,回忆以前的过往经历,总有一些事充满力量、感动。
有一位澳大利亚的临终关怀护士写了一本书,关于人生的五大憾事,其中有3条是关于体验的,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过得更开心;这些乍听很有道理,现实是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到了弥留之际也许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但已经晚了,是对体验的忽视。
以前会觉得体验不重要,没钱的时候应该拼命搞钱,去旅游、吃美食、去玩要花钱,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打游戏、追剧更好。
实际上过没有遗憾的人生,人生体验最大化,就是找到物质财富和精神体验的平衡,过犹不及,体验不一定就要花很多钱,人生来就是体验各种事物,我们被教育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苦硬吃,享受有罪,这些观念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则鸡汤故事:富翁和渔夫的故事,海边度假的富翁在海滩上享受阳光浴,他看到身旁的渔夫也在悠闲躺在海滩上晒太阳。
富翁:为什么不出海多打几船鱼?
渔夫:为什么要多打几船鱼?
富翁:多拿些去卖,挣很多很多钱。
渔夫:我挣更多的钱干什么?
富翁:挣了很多钱,就可以在海边盖间房子,躺在海滩上晒太阳。
渔夫:可我现在不正在海滩上晒太阳吗?
富翁顿悟,我也顿悟了,通常的理解就是我们应该像渔夫一样知足常乐,不必追求过多的财富。
表面上是两个同在海滩晒太阳的人,但两人的生活状况有着天壤之别,富人是主动的、多种选择的自由,渔夫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自由,生活和生存中间隔着一个主动。
除了主动和被动外,渔夫的一生体验可以想到的少,除了打鱼、卖鱼,限于生活范围内,也不会有富人经历体验多吧。
体验还有一个作用是增强自信和祛魅,因为体验过就会祛魅,就像有长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抠抠搜搜,什么也不体验,怕花钱,对某事物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里。
人生是体验的总和,人生是各种体验的叠加,做好物质财富和精神体验的平衡,吃喝玩乐≠虚度光阴,吃苦耐劳≠意义非凡,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去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比如:徒步、发呆、看日出、数星星,去体验就是意义,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