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前不久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吧。
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在参加偶像歌友会时的遭遇。首先,她向我描述了她是如何抢到一个前排好位,可以多么幸福多么专注地盯着她男神看。然后,后排一人请她帮忙举一下灯牌,好方便用相机拍照,并且两人有事先说好要分享照片。可是,之后她拿到的照片却是带有logo的,这让她很气愤。
然后她开始反复强调:1、她是牺牲了自己安静享受的时间来帮忙的;2、正是因为她举了灯牌,所以男神才看了他们这边好多次,才让另一人有机会拍到很多好照片。
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无论是之前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会觉得该同事的反应不可理喻吧。
但不同的是,以前的我可能只是知道自己对此持否定态度,并不会深究原因。但当时听着她的讲述的我,脑子里就开始分条缕析地罗列一些笔记之类的东西:
1、提前约定分享照片和照片带有logo,这两个事件有相关,但无因果,互相不充分也不必要;
2、受记忆的主观因素影响,描述重点集中于自己在事件中的重要性,而忽略对方的作用,不顾客观事实其实正好相反,因此结论产生偏差;
3、情绪化倾向明显。
先不论这些分析是否正确,我注意到的,是自己的改变。
在思维方式上的改变。
文科出身,于是以往的自己更习惯于抽象的感性描述。所以今次这种头脑清醒自动列出分析条目的心理体验,是以往不曾有过的,于是觉得很是有趣。
至于改变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归结为今次心理学主题阅读活动的两本书——《对伪心理学说不》和《心理学与生活》。
两本书都是久负盛名的心理学专著。一针对科学批判思维的养成,一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无疑,自己从今次阅读中是有巨大收获的,看完以后感到很庆幸。
本来的阅读预期其实更倾向于后者,只是单纯想系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所以选择了这样一本大教材。但在开始直接接触知识体系前,先通过前一本书了解了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似乎就让整个过程变得不一样了。
先掌握思维方式,就好像先修炼内功,了解了功法的内在运行机制,然后再习得招式,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能帮助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时识别某些思维上的陷阱。
因此,虽然《心理学与生活》厚厚一大本,但阅读的速度其实是超过预期的。里边的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在看《对伪心理学说不》时有了反复了解,只不过之前是从思维角度讲解,而现在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角度。
如果说以往自学新概念时,是用胶水将知识点粘在脑中原有知识体系上,那今次这样的方法,则更像是把这些知识像拼拼图一般嵌入了原有的缺口上,更为贴合。
当然,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其涵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虽然我此时在尽力描述此次阅读体验的收获,但这一收获还不足以让我消化掉所有看到的知识点。
但,哪怕只有这一点收获,我觉得也足够宝贵了。
它让我一窥学习的新路径。而且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我的下一步学习目标,就是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寻下去。
想想就有些小兴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