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起来纯真,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并没有真正读懂其内心所想,只是单方面的按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式来理解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
朋友家的女儿一丹,圆溜溜的大眼睛,可爱灵动的模样,活泼开朗的性格,从小就讨人喜欢。
今年年初看到后,发现小女孩变得沉默了,和以前活泼好动的样子判若两人。
我偷偷问朋友,是长大了,害羞了?
朋友一脸无奈的和我说,上了三年级后,学习有些跟不上,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渐渐的话越来越少了。
一
死党琴从脑子聪明,热心助人,是我们村上小孩心中公认的大姐姐。
可有一段时间琴变得特别沉默,也不带我们玩了,成绩也是直线下降。
琴的班主任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多次找琴谈心,但没有效果。
琴的班主任也住在我们村上,她知道我和琴的关系比较近(琴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我经常住在琴家),让我留意琴最近的举动。
一天晚上,我和琴躺在床上聊天时,她突然问我:“长得黑的人不能穿红色衣服吗?”,我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
琴叹了叹气说了声“睡吧”,便不再说话。
此后的几天,琴越发沉默,而且把她她妈妈过生日刚帮她买的几件红色衣服都送给我了。
我将这一情况反应给了琴的班主任。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班主任和琴坐在田埂上聊了一个下午。
那个活泼开朗的琴又回来了。
十几年后,当我再生活上遇到困难,萎靡不振时,琴和我讲了当年的故事。
那年琴十岁生日时,城里打工的妈妈给她买了当年城里比较流行的红色风衣。
生日那天,她兴高采烈的穿去学校,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赞美。
可当她放学经过老师办公室时候,却听见两个年轻的老师在说,琴那件风衣款式真不错,但穿在琴身上真是浪费了,因为琴的皮肤黑。
这就是琴突然变的沉默的原因。
班主任老师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原因,并在那个午后和琴谈了很多,她告诉琴: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改变,自己的努力,让别人看我们的目光随之改变。
现在的琴早已从黑姑娘变成了白天鹅,外企的部门领导,优雅大方,自信干练,浑身上下透着成熟女人的风采,还特别热心,是大家公认的白富美。
琴无数次和和我说,她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班主任,在她迷茫困惑时给她指明方向,照亮前行的路。如果没有那个周末田埂上一下午的交谈,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二
前段时间,六小龄童来女儿的学校互动和签名售书,女儿很是激动,准备了一个晚上的问题,希望第二天可以互动提问。
虽然我知道能上台互动的希望不大,但是没有打消她的热情,我只是和她说,不是每个同学都有上台互动的机会,万一不能上台互动也不要难过。
下午放学时,老师告诉我,她今天赚到了,上台互动了。
我刚准备夸奖女儿好棒。
老师来了一句,本来安排好的不是她,是A同学,A同学都准备好几天了,可是刚一说互动,女儿就举手了,然后就上去了。
我的脸刷一下红了,女儿也露出了尴尬。
回家的路上,我问女儿,老师说的是真的吗?
女儿告诉我,她不知道老师准备好的是A同学,因为老师没有在班级里说过,她是举手的,六小龄童老师往她那个方向指了,她以为是喊她,然后就上去了。
因为她和A同学坐在一个方向。
我告诉女儿,她做的没有错,并夸奖了她的勇敢。
女儿反复的问我:“妈妈,我真的没有做错吗?但老师好像不太开心呢,下次这种活动我还能积极举手参加吗?”
我告诉她,当然可以啊,老师就喜欢积极举手的同学啊,老师今天没有不开心,不要多想。
看着女儿如释重负的样子,我放心了,我知道下次有这种活动她还是会积极参加的,她还是那么活泼开朗的她。
如果老师和我说了情况后,我不能及时鼓励女儿,而是把老师的想法传递给她(个人觉得这件事老师心里还是不太开心的),我想下次再有这种活动,她再也不会积极互动了,因为她心里有阴影了。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和她们说太多的道理,她们不懂。这是大错特错,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她们遇到疑惑时,若不能及时引导,可能给会影响她们的一生。
三
昨天晚上,朋友高兴的给我打电话,说那个活泼开朗的一丹又回来了,谢谢我的及时提醒。
上次看到一丹变得沉默后,我和朋友进行了一次详谈。
我给她讲了琴的故事。
朋友改掉了以前每次看到一丹不理想的成绩大发雷霆的坏习惯,而是每次帮助一丹分析试卷,并且和老师沟通,每次一丹取得一点点进步后,都给予鼓励。
慢慢的一丹找回了学习的自信,不但人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正在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第一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遇到困惑时的正确引导,总是对学习以外的事情简单粗暴的对待。
简单粗暴换来的将是孩子的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胆怯,久而久之,将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模式。
只有理智、清晰的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耐心的加以引导,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
教育孩子先要读懂孩子。
.c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