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思考】
不管是分析产品还是分析人,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层层递进。
第一层-感知层
产品的外观、UI、整体色调传递给人的感觉
例如:购物网站的红色和橙色给人温暖热情,奢侈品网站黑色调传递神秘感,而政府银行机构蓝色和绿色给人信任和舒服的感觉。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产品的功能,扮演的角色,提供娱乐消遣的或者提供信息的内容型产品或者消费性质的购物网站或者提供专业性知识的垂直网站。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产品背后的资源能力,比如数据库和我们的各种技术。没太想清楚
第四层-能力圈。
我想到的是阿里巴巴,他最初是B2B,然后拓展到B2C、之后又有了支付宝蚂蚁金融 菜鸟物流物流 阿里云,能力圈逐渐拓展;
第五层-存在感
我对存在感的理解是产品建立的初衷 产品的终极意义,比如我们水滴公司的存在感是保障亿万家庭,淘宝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个人的存在感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存在感是可以反向塑造能力圈、资源圈、角色和感知的。
为了强化存在感,需要拓展能力圈,在能拓展能力圈的过程中,积累资源,形成自己的资源层,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角色框架,最后形成的是一个人的感知层。
一个公司也是一样, 首先确立的是自己的存在感,公司的价值观然后汇聚相同价值观的人群一起完成这件事,过程中建立公司的能力圈和资源圈,最终向用户和社会输出价值。
【一句话】一个人要能够找到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吧。。
【感受】
1.如何高效沟通?
昨天第1天打卡的感受面对同一件事,大家的思考角度和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如何确保团队的想法是一致的?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的理解真的是一样的吗?中间存在了多少的偏差。沟通过程中你以为自己说的足够清楚,但是你能确认别人100%get到的是你传递的信息么?每个人的知识背景、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统一认知是多么的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交流起来很顺畅,是因为他们的背景和经验相似,对一件事不会存在偏差。反之,比如大学毕业,大家选择了不同的公司和行业,工作环境不同,导致大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都会有所变化。
那么团队为了确保每个人不会存在认知偏差,是不是首先要统一认知,是不是要保证我们对背景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是不是彼此之前最好都能有深入一些的了解,而不是停留在工作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你是产品他是数据 她是做渠道的 而他是做社群的角色。
2.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团队有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很美好。而且还是如此有意义的一件事。多年之后再看现在,可能会是非常珍惜的一段回忆。
我猜想每个创业团队最初的成员革命友谊深厚,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经历,这是他们的特殊之处。
3. 为了有输出而倒逼自己输入
每天要输出,必然要思考,思考的前提是输入。为了能有输出而倒逼自己输入!俗话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21天之后,说不定自己也会自然而然的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甚至上瘾。
PS:记录自己的心路
day1,不知道写什么,没什么可写的;
day2,从容了,对于“交作业”不抗拒了,不知不觉就超过了500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