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霸王卸甲》是《十面埋伏》的姐妹篇,都属于大套武曲,且都是取材于垓下之战,只不过《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曲调慷慨激昂,是一场群体力量的角逐;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曲调压抑悲壮,更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别看《霸王卸甲》只是九级考试曲目,而《十面埋伏》是十级考试曲目,其实《霸王卸甲》要比《十面埋伏》难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十面埋伏》中群情激昂的主旋律很好把握,大刀阔斧大快人心,杀机重重志在必得,但是《霸王卸甲》就不同了,全篇充满了不甘、悲壮、凄婉、无助和绝望,霸王个人内在的情绪很难拿捏。演奏时的情绪一旦把握不好,就显得单薄无力,这点儿上女性演奏家比较有优势,因为女性在情感的感知上更加细腻。
《霸王卸甲》全曲共分十六个小段:营鼓 、开帐 、点将一 、整队 、点将二 、出阵一 、出阵二 、接战、垓下酣战、楚歌 、别姬 、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 、众军归里。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第二部分是垓下酣战;第三部分是战败自刎。其中战败后的部分是重点,在四面楚歌声中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
林石城和刘德海的《霸王卸甲》是两个不同的曲谱,自然演奏技法也不相同。林老用的是四相十三品的古琵琶,现在这种古琵琶很少见到了,现在市面上更多的是六相二十四品、或六相三十品的新式琵琶,新式琵琶在音域上来讲,更丰富些。可是我个人更喜欢古琵琶和林老的版本,觉得它的音色更古朴些。林老的《霸王卸甲》用的是上出轮,属平湖派的演奏技法,他老人家原本就是集众家之所长,虽是浦东派宗师,但也曾拜过“平湖派”吴梦飞先生,“崇明派”樊少云先生,“汪派”汪昱庭先生为师。用揉弦来表现别姬时的沉痛心情,用绞弦来表现激烈的厮杀,用滚指和扫轮来表现千军万马追逐的紧张感。
刘德海的《霸王卸甲》,是自己改编过后的版本,他改编过后的这个版本流传得更广些,用的是下出轮。别姬时弦声到弱处,如泣如诉,听得人潸然泪下。琵琶不仅有优雅的一面,阳刚之气的一面,也有哀婉的一面,强弱力量对比之下,更能触动心弦。在情节的处理上,有戏剧性,也有高潮的爆发力,更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对乐手也是一种耐力的考验。以往在高潮时,都习惯用强音去展示,但刘老的处理方式却是用下出轮,用弱音来展现的,这种弱,是一种内敛和力量的蓄积。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扫轮、扫拂、滚指、上出轮,都可以达到嘈嘈急如雨的声音,轮指可以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轮指时速度放轻缓,可以达到如泣如诉的低语,揉弦、绞弦、并弦,可以模拟出金戈铁马的激烈厮杀声。全曲的结尾,林老用的摇指,刘老用的是扫轮。细细嗦嗦的卸甲后,duang 的一声,宝刀落地,曾经叱咤一方的西楚霸王结束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年仅31岁。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我更喜欢项羽。项羽二十四岁起兵反秦,以五万楚军对垒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凭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一路过关斩将,大破秦军,迫使二十万秦军投降,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役之一。此战之后,项羽一举成名,无人不晓他的英勇,从此也确立了他在天下各路英豪中的地位,二十七岁成为分封十八侯的“西楚霸王”,三十一岁败于垓下韩信之手后于乌江边自刎。
其实说他败于韩信,倒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败给了自己独断专行敏感多疑的性格,这点跟曹操很相似。垓下之战的关键人物在李左车,此人是韩信派去诈降的卧底,凭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取得了项羽的信任,使其听不进任何人的衷告,把项羽引出营账,进入一个十面埋伏有进无出的圈套,把他合围于垓下。先四面楚歌攻心,令项羽和楚军自觉大势已去,后断楚军粮草,突出重围的800精锐铁骑至乌江边时只余28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连他挚爱的虞美人也自刎于眼前。后有追兵,前有滚滚乌江之水,此时的霸王早已没有了求生的欲望,壮志未酬,大势已去,雄心也灭了。出征前带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如今寥寥可数,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李清照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亦是对项羽最高的赞誉。
纵观项羽一生,虽是个悲剧人物,但却是很饱满的。他过于自信,所以独断专行;他残暴,却对虞姬一人专情;他残暴,坑杀二十万已归降的秦军将士,却也心怀仁慈,相继放走刘邦和其父亲、妻子。相反,刘邦披着仁德之皮,却是个擅于玩弄权术和人心的诡谋之徒,所以,他能尽得蜀汉之地的天下。但也是他,结束了各路诸侯纷争四起的战乱局面,给了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开启了三国鼎立的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