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你读过的书,我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人们常说,一个人就是他读过书的总和。而在生活经验日渐趋同的今天,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追寻自我的另一种方式。
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在阅读中,一个人得以暂时摆脱他所处的环境,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也许另一个世界之所以能对他产生吸引,是因为这个世界比他所处的世界更接近他内在的自我。看似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里中,读书是人们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只要人世一天存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要生活中依旧琐碎与庸碌,这份对梦想的憧憬就一天不会消散。
我真正读书是从大学开始的,那时是因为一个女孩儿…我们从去图书馆的路上结识,也因为《穆斯林的葬礼》相知;后来在敬老院因为《平凡的世界》与一位老人结缘,于是有幸听了那个年代的故事…
(一)东野圭吾 —《白夜行》
一个人为什么会变得温柔,大概是她在经历很多很多难过之后,决定让身边的人,不再经历这样的时刻,而这份血淋淋的体贴,在旁人眼里,叫做温柔。温柔的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束光,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凭借这份光,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从来都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伟大,只不过,因为我小小的心里,装着一个大大的你,而遍体鳞伤的我 ,不想让你也受伤。
(二) 叶三—《九万字》
你知道失去一个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吗?不是刚失去时的心如刀绞,而是你以为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时,却隔三岔五,猝不及防的想起那个人。可能一个熟悉的动作或者背影,都让你回想起当初的样子,挥之不去,去了又来。
就像《九万字》中的这句话,没有任何伤害可以挽回,小如一枚青春痘,生过,璀璨过,那一小片皮肤,永远与其他不同,当你失去一个真心爱过的人之后,心里的那道疤痕,也注定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所以啊,时间是个庸医,只不过它爱自称,包治百病。
(三)梁爽—《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书中对我来说最有用的一个观点,就是关于自律。我们总是以为自律是机械性的坚持,想想就痛苦,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自律并不苦,反而为人生遮挡了很多苦。因为吃不了熬夜的苦,于是选择早起;吃不了节食的苦,于是经常锻炼;吃不了无趣的苦,于是喜欢看书。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把自律当成一种心甘情愿的投入,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而那些我们向往的远方,在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之后,自然会抵达。
(四)鲁迅—《而已集》
很多人说,难过的时候,千万不要找人聊天,的确,越长大越发现,痛苦这件事是无法分享的,比起跟别人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甘,还是沉默最好。因为大部分人不会关心你的痛苦,你的伤痛。还会有一部分人,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真正关心你的人,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分享你的痛苦。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写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人们总是这样,事不关己的时候,总会觉得被一根稻草压倒的人,是不够坚强。但等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根稻草到底承载了多少重量。生活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所以我们最应该,争取的理解,来源于自己,毕竟万般痛苦,唯有自渡。
(五)蔡崇达—《皮囊》
姜文曾经这样评价过彭于晏,说他能用灵魂指挥肉体,肉体承载多少伤痛,他都不在乎,所以他现在的身材比古希腊雕塑还美。
《皮囊》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的肉体,都是一具轻盈的皮囊,而沉重的是各种裹挟于身的欲望。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因为嘴馋吃夜宵,因为惰性不去健身房,因为疲惫放弃一份工作,太过于追求身体上的满足,却忽略了当你能控制自己的躯体,而不是反过来被躯体的欲望所奴役,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毕竟,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