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获取信息:当大脑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或调取自身存储的信息,又或者迸发出灵感时,就完成了获取信息的过程。
加工处理:面对不同的信息,大脑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常见的有分类定性、分解、理解、筛选、联想、想象、归纳、演绎等。
呈现结果:对信息加工处理后,对信息输出的过程,包括在大脑内的存储和用言行表达。
迁移运用:把加工后的信息“变形”或者运用在其他事务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
1.事件类: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事件的逻辑线。逻辑线,就是根据事情的发展,记录每一个关键点,连起来就成了逻辑线。关键点包含事件的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起因、发展、结果。
素材类:记录感受深刻的完整金句、完整创意、故事等。金句和创意往往是其中一个字不一样,情境就天差地别。
记录故事的重点是记录反差:阶层的反差、学习改进前后的反差、体验使用前后的反差、现实与预期的反差、特例与正常的反差等。
3.灵感类:记录画面。有些灵感是一个图片,我们则需要记录画面的构成,从画面构成推导出支撑这个灵感的结构。灵感就像是一个活动推广的场景,记录下画面上的关键人、物、声音等,再逆推出实现这个灵感需要调动哪些资源,经过哪些流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出了最佳的决策,其实是掉进了别人控制的陷阱里。别人把有利的信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是刻意放大夸张,把不利的信息隐藏起来,我们就会顺势选了对方要的答案。如果我们只是在别人的框架里思考,其实是被别人用信息控制了我们的感觉和认知。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睿智,但实际上一点信息量就能控制我们。
破局的做法是扩大对信息全面性的获取渠道,尽可能多地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也就是说,获取信息不仅要被动接受,还要主动寻找,否则非常容易因为信息不全面而得出错误的认知,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