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回顾:选择——改变——心理舒适区——心理免疫X光片——检验假设——小步子原理——环境场原理——情感触发原理——第二序列改变
心智模型
(无)选择——(选择)改变——心理舒适区(阻扰改变)——心理免疫(排斥改变的行为)X光片(知道病因)——检验假设(病因)——小步子(奇迹发生的第一步)——环境场原理(巩固新经验)——情感触发原理(不责怪自己,让大象感受到对自己的爱)——第二序列改变(无效的改变)
心智模型(成长型和防御型的思维)
心智模型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Επίκτητος)有句名言: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它们的意见所困扰。
意思是说,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是怎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
每遇到一件事,你就会有一个想法。这些想法看起来散乱无章,但如果把这些想法汇集起来,你就会看到,它们是有规律的。
有些人想得乐观些,有些人想得悲观些;
有些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另一些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
有些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另一些人则习惯想办法是什么。
这些习惯化的想法,我们就把它叫做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会如何面对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心智模式的两个作用
首先,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心智模式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
因为心智模式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积极的思维经常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本身的正确性。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你能应付,你就会想各种办法,全力以赴去做,最后,这件事果然做成了,这加深了你“我能应付”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循环。
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可能就会拖延、想退路、找自己做不到的理由,最后这件事没有完成,这也会加深你“我做不到”的信念。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
成长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
根据能否促进我们跟世界的积极互动的方式,我把心智模型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型,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型。
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我们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跟妈妈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粮草支持,你自然就会对世界发展出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
如果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也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获得母亲的称赞。
这样,他的自主性就出来了。他不会把挫折当作一种“如果我做得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是有趣的挑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获得了不断的成长,这样,他的胜任感就发展出来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应付这些挑战,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
而这种胜任感又会让他不断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他的安全感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因为他是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由此形成了一种正性循环。这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智模型。
反之,如果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他就会陷入另一种心智模型——防御型的心智模型。
他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不愿去面对一些必要的难题。他行动的所有重心,都在想方设法地回避可能的伤害上。他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为了让世界看上去可控一些,他会非常在意头脑中的规则,以至于看不到现实发生的变化。有时候他也很努力,可这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动的。
他很在意被人赞扬和接纳,所以,别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
这样,他就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的循环。而防御型思维,就是阻挡我们走向自我发展最大的思维障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