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80期
作者:陈长乐
编辑:秦陇华
和谷,是我西北大学的同学,也是从学生时代结下的友谊,到今天一直喜欢相聚和来往的朋友。他从事文学创作40年,硕果累累,镌刻在当代文学史上,一篇又一篇佳作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翻译成英法等文字广为流传。他名至实归,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版作品50多部,近千万字,很多作品获奖。在社会上影响大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由他改编的电视剧《铁市长》在央视黃金时段播出,并获得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获奖的散文集《无忧树》,获柳青奖的《还乡札记》,都得到专家和读者好评。散文《司马祠》选入北京2009年高考试卷。在写作体裁上,以散文为主,兼事报告文学、小说、诗歌、书法绘画和影视、舞台剧。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等演出后反晌很大。电视剧《陈炉古镇》即将杀青,另有影视剧作在酝酿拍摄中。
40多年前,和谷从家乡铜川来到西北大学中文系上学,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从此我们相识而结下了友谊。年轻学子都有梦想,仅管梦想不同,但都在为梦想而奋斗。总之,我们都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走人生之路。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想在大学里多学些知识,丰富自己,打个安身立命的好基础。和谷,包括平凹都是幼稚而激情四溢的学子,没有料到日后的名声 有多大。他俩在校时就是好朋友,痴心于创作,出了校门成了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尔后是我们班的双子星,取得了娇人的成绩,同学们都以他们为骄傲。
毕业不到10年,和谷平凹就名声雀起。80年代初,我在华阴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按照自己提高地方文学创作水平的意愿,也为了满足文学青年慕名的要求,我请和谷和平凹到华阴讲文学创作。华阴有别于其它县,驻军厂矿很多,人员來自全国各地,业余作者比较多。他俩在华阴呆了三天,和谷讲散文写作,平凹讲小说创作,听课的有部队厂矿和机关农村各方面的业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若干年后,我已不认识的一些人见了我还说,他们在华阴听过和谷平凹的讲课。后来,我提供方便在华山脚下还办了一次笔会,为期一个月,和谷平凹和当時陕西有点名气的作家都来了。那时我的孩子就认识了他俩,记忆中只知道和谷平凹叔叔爱喝酒,这是在我家吃饭留下的深刻印象,并没有作家这个概念。其间,和谷的《无忧树》获得全国优秀散文奖。无忧树,写的就是玉泉院陈抟洞旁那棵菩提树。
1992年,和谷离开古都长安,中断了《长安》杂志主编和西安市文联的任职去了海南。在海南担任了《特区法制》总编辑和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是海南连年春晚的策划和撰稿人。远离故土,他仍潜心写作,写了不少客岛扎记,先后出版了《远行人独语》、《古都纪事》、《巴黎望乡》和散文精选等书。1996年秋末冬初,我和妻子去海南拜访了他,他以主人的身份招待了我们,在那里畅叙分别之后的相思和友谊。2000年,和谷结束了八年海南生活回到西安。
回到西安后,和谷调到陕西文联任职,担任《新大陆》杂志主编。他在编辑刊物提携新人的同时,辛勤笔耕,继八十年代出版散文集《原野集》、《野生地》、《和谷散文选》、《和谷游记选》等多部作品之后,又相继出版了《还乡札记》、《文学生涯》、《秦岭论语》。这时我已由县委到政协,有闲暇萌生了写点东西的想法。在和谷的关心下,我的第一本书《一种美丽的境界》出版。和谷为我作序,他的夫人王薪装帧设计。其中《合阳纪事》一篇,收入《陕西百年散文经典》一书。
不到60岁,和谷主动请辞静下心来著书立说。他离开喧嚣的都市,大部分时间回到他的老家铜川南凹故里晓园创作。文思泉诵,收获颇丰,几乎是一年一部书。散文集《归园》、《西出长安望葱岭》、《长安梦寻》,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百年油矿》、《国风》、《音乐家赵季平》、《天地之语》、《阅读徐山林》、《1983安康大水灾》、《真书风骨-柳公权传》等问世,引起学界专家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其间还忙于电视连续剧《陈炉古镇》的拍摄和舞剧《孟姜女》的排练,接待文学圈的朋友和慕名来访者。现在,和谷与他的故里南凹晓园已成了銅川的名片,不日的将来会成为人们争相去游览的地方。
和谷的书,我和老伴都喜欢看。他给我赠送了他很多书,《和谷文集》6卷、《文字生涯》、《还乡记》、《和谷散文精选》、《归园》、《西出长安望葱岭》、《音乐家赵季平》、《真书风骨-柳公权传》等。每当拿到他的书,我俩争相传阅,都要仔细认真地看。和谷的文章有厚实的生活基础,读起来亲切。其文风清新,诗化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人的心田。且有纵横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音乐知识,人文知识。读了和谷的书,开卷有益,是一种审美享受。
和谷聪颖而睿智,多才多艺。除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外,他还涉猎美学多个方面,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他的爱好,且收获颇丰。早年他出过诗歌集,也正因为他在这些方面有专长,才写出有丰富乐理知识的《音乐家赵季平》,有书法见地的《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也才有了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和《孟姜女》以及电视《陈炉古镇》等杰作。
因我长期在潼关工作过,潼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2016年的同学聚会放在潼关。10月22日至23日,北京、深圳和陕西各地的同学齐聚潼关,和谷和夫人王薪也来了,与大家分享快乐。我能知道的这是和谷第三次来潼关,1984年我同他来潼关看黃河,1985年他有散文《又是潼关夜》发表于《花溪》杂志。这次来潼关,他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书诗并吟《颂潼关》,题写了“紫气东来”、“雄关漫道”等。又书苏东坡诗赠我,令我爱不释手。我的潼关朋友同我一样,得到和谷的字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