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不懂得自律的人,在未来都会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
王小波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本身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为求而不得,求而不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无能,因此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愤怒。
知乎上有过这样子的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我当时看的时候点赞数最多的回答是:
“我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之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说出了很多迷茫者的日常,这样子的生活就是不懂得自律的人的常态。
我第一次看见这段话的时候,想起自己的高中,觉得自己的脸红得发烫,感觉说话没有任何底气。
高中时,成绩平平,不愿吃苦,总会找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却又在之后懊恼自己的不争气,后悔自己浪费时间。
犹记得,那时候,喜欢在网络上写故事,收到过稿酬,得到过认可,随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世界尽在手中,充满豪气。
那时候写故事是自己成绩不好,觉得自己总得找点喜欢的事做,但那时的选择也只是三分钟热度的事情,在被拒稿几次之后,就和学习一样,开始懈怠。
看着旁人的努力,看着他们的进步,自己开始焦虑,开始慌张,可笑的是却又总能找到理由说服自己,总能找到说服自己“今天”休息的借口。
无数个“今天”之后,面对的是高考的一塌糊涂,是自己的毫无特长,是充满遗憾地离开高中。
就像前面说的,“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之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生活的枯燥无味,都在说大学多么无聊,多么空虚。
某次闲聊时,一个高中同学吐槽说:“大学实在太无聊了,这才一年啊,后面几年怎么熬?高中时满心期待,以为大学很有趣,上了大学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恍恍惚惚,一天又过去了。”
我问他:“那你大学这一年做了些什么?”
他摊摊手:“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白天上课,偶尔听听,反正时间长着,没课的时候就在宿舍里和舍友开黑玩游戏,反正无聊。”
我反驳他:“那你可以看书啊,宿舍太吵看不下去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看。”
他却回答:“宿舍是吵闹,但我不喜欢看书,而且图书馆那么远,那么少人,太无趣了。”
... ...
他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一直在找理由推脱,一直在找借口拖延,目的很简单,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舒适,至少眼前的生活是舒适的。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事实,这也是所有生物的天性,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人类还有得选择,可以选择自己生活,选择自己怎样去面对责任,怎样去面对口中的“无聊”。
Z是个大学生,是个“奇葩”般的大学生。
大学期间,他也整天窝在宿舍里,但他不玩游戏,不去做兼职,也不参加学校任何组织,他也经常去所谓距离遥远的图书馆。
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面就是看书,看完之后就开始写,因为他什么领域的书都看,所以他也什么都写,而且写得不错。
在他大二的时候,因为文章写得好,有杂志开始找他写专栏,之后开始自己出书。
就这样子,和别人不一样的他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被不少公司看上,大学毕业做了几年时间的主编之后,他果断辞职,自己开了一家网络传媒公司。
很快,公司上市,估值过亿,他也从整天泡在图书馆泡在宿舍的眼镜宅男成为了年薪百万的90后CEO。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看上去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在他的大学生活里面从来没有无聊这种说法,他知道自己要怎么去选择,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作家格拉德维尔在《异类》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10000小时定律)。
不管自律还是放纵,时间长了都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人的一天之中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由养成的习惯来决定,用一万个小时自律的人,肯定比放纵一万个小时的人活的精彩。
人各有志,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私事,有的人在三十岁就已经身体发胖,眼神浑浊,但是有的人五十岁依旧身手矫健,神采奕奕。
当自己越来越懒散,越来越不自律,所有事情都随着性子,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迷茫。
所以,你所有的焦虑以及痛苦,仔细想想都是源自你以前的不自律,导致现在你的无能,结果造就了迷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