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羊肉很好吃,这是公认的。
先前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新疆的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走的是阳关大道”,这戏言里却也道出新疆羊肉的与众不同,当然,科学的解释是说,新疆的草碱性大,水质也偏硬,所以羊肉不腻不膻非常鲜美。
伊犁作为新疆的“塞外江南”,有着优质的草原,自然盛产美味的羊肉。
很多人在伊犁吃过清炖羊肉,吃过烤羊肉串,甚至吃过烤全羊,殊不知,羊身上除了这些主体部分之外,羊头、羊腰子,羊肚、羊肝、羊心、羊肺,甚至羊肠子,这些零碎的部位也被“周边开发”,衍生出许多新的美味,在一些嗜食者的心目中,它们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主体羊肉。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部动漫书不温不火,由它衍生的动画片和动漫形象,甚至电子游戏却很火爆,一棵因为不成材长了几十年默默无闻的老榆树,被砍伐后,奇形怪状的根部却做成茶台被人称道。
听说,在很久以前,羊的这些部位被称为“杂碎”或者“下水”,是直接抛弃,无人食用的,目标明确的人们直奔鲜嫩肥美的羊肉而去。
后来,在美味发掘上全心全意的伊犁人愣是将这些昔日不用的东西逐步加工成另一种味道的美食,这些上不了宴席成为主菜的零碎却成了一些人心中的挚爱,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同期催生了诸多有次口味的“吃货”。
我甚至见过不吃羊肉,却爱吃羊杂的朋友。
由羊杂加工而成的美食大致上分为“炒羊杂”和“杂烩汤”以及“面肺子”“胡辣羊蹄”“煮羊头”等。
炒羊杂是锡伯族名小吃,最有名的店面自然是察布查尔县的田金羊杂店,这是这个锡伯族自治县的第一家羊杂店,直到现在,生意依然红红火火。各式各样的羊杂,经过店主精心的搭配和烹制,令人垂涎三尺。
去察布查尔吃炒羊杂,已经成了伊犁好朋友间最见证感情的行为之一。
而杂烩汤则以老五台最为出名,乌伊公路上来往的老食客们都会在这里停车食用,这是最为地道的民间小吃。用的是羊肺、羊肝、羊肚子、羊肠子、羊心和羊蹄,其中心、肝、肺被称为羊杂碎之三主料,又称为三红,下锅时切成碎丁或薄片。羊蹄、肠肚被称为三辅料,也叫三白,下锅时切成细丝和长条。味道是越熬越香。
配上特制的饼子,吃完一碗,走在路上都觉得虎虎生风了。
其实,今天主要想跟你说的是羊头和羊蹄子,虽说首尾不能相顾,可是,在羊身上,这个最高的器官和最低的器官在伊犁食客的眼里却奇妙地合作着。
真正好吃的“盐煮羊头”和“胡辣羊蹄”一定不是酒店里的,而是“汉人街”巷子里的。
走在新华东路上,拐过几个弯,在不起眼的街角,不显眼的门面前,你总是可以看到店家架着一口大锅和一个大洋铁盆,盆似大锅,锅深如桶,锅里的汤汁不停地沸腾着,盆沿上的羊头傲立,羊蹄上的羊蹄筋和金黄色的蹄子皮已经缩短大半截,裸露着白白的小腿骨。靠近铁锅,香气飘逸,勾起每一个路过人的食欲。
本地人喜欢用清水煮羊头,不加任何调料,而且要煮整个羊头。煮好之后,端放在面前,用一把小刀,一边片一边沾着碟里的盐吃。而胡辣羊蹄则由于其味辣而故名,“汉人街”风味小吃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种。先不说它的味道,单只那充满的浆红色调、以及那约90公分的大盆里层层叠叠码得约半米来高的噱头,就够让你驻足观望和垂涎的了。
经常喜欢在没事的午后,和同好的老哥慢慢悠悠地晃荡在伊犁街的巷子里,在仿佛慢下来的时光里欢喜地虚度,吃几串肉,几串肠子,几串肝子,再找一个油乎乎的凳子坐下,要几瓶啤酒或者卡瓦斯,要一个羊头,四五个蹄子,先吃头皮,后吃头皮底下的肉,再往里吃,直到吃到羊脑髓,越吃越有味,而羊蹄子的韧劲和胡辣味更是直接刺激,同时又回味悠长。
仿佛,那一刻的我们是世上最快乐的。
(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