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去跟一个客户交流合作,之前准备一天,当天跟同事一起很早就出发。见的客户是一家国企,因为有资源,所以希望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资源,并合作形成商业能力,实现利益分成。
到了客户这里,报名的合作单位很多,所以交流大家抽签方式决定先后顺序,我们排在第七。客户说今天交流伙伴多,所以要多等待下,尽量让我们不要走远,到我们会通知我们来交流,今天一定会全部交流完。
于是我们就在客户其他楼层休息区等待,一个小时过后,我们去看了才到第二名,过了半小时,很快就到中午了,我们估计也就第三名,为了害怕错过,我们就到交流的地方看了一下,居然到第九名了。没有通知我们居然,然后我就跟客户协商,我说我们错过了,也没有叫我们,客户说错过就错过了,等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任凭我们怎么说,就是不行,我们只好作罢,离开客户。
晚上跟几个老朋友,原来的老同事聚会,就一起聊起来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之前工作的时候就跟其这些客户打交道,所以大家自然都很有感受。就分享了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在谈转型,尤其是国有大企业,但对于转型二字的理解却没有经过仔细思考。
什么是转型?一般我们会认为企业转型就是业务创新。
但业务创新我们继续追问,什么是业务创新呢,业务创新就是面对现有的资源,关系,效率,通过新的认知重构,形成新的资源加工模式,形成新的业务闭环,产生比原来更高效的商业效率。
那如何才能业务创新呢,做业务创新之前,先要决策模式创新,之所以业务出现瓶颈,说明原来的知识结构不再适应,需要重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不提升,只有一刻创新的心,那是徒劳的。转型的前提是知识结构重构,然后才是业务创新。
这就必须要让业务参与者有新的认知,新的知识结构,因此真正的转型应该首先是认知的转型,知识结构的迭代,这里的前提就是认知好奇。而要建立新的认知,就必须要主动连接,寻找合作伙伴展开认知迭代。
然而,今天见到的客户,面对合作伙伴,这个客户还是在用原来的甲方的心态来沟通,来面对,为了沟通而沟通,为了流程而流程。甚至为了一上午可以交流完,只让一家讲10分钟。这样的认知求知合作心态,能转的了型吗?
这样的认知逻辑,再好的业务也不可能落地,也不可能闭环,因为它们还停留在历史的思维模式中。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业务的瓶颈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而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大,自满,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装不进去新的认知。真正要转型的就是人的认知改变,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会让自己虚心求知,有了新的认知才会形成心的价值体系,并优化自己的决策模型,然后才能促使业务的重构。
面对我们个人也是,如果要成长,要转型,就要敢于否定自己,愿意接纳新事物,愿意走出舒适区,扩张自己的认知,并让认知的见识通过练习形成自己的常识,这样才会让自己形成应对世界的新能力。这就是转型成功。
回来路上,跟几个同去的合作伙伴交流,大家都有类似感觉,再好的业务,没有用合适认知的人来驾驭,也是一个转不动的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