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那种带有年代感的东西。一幢六角玲珑塔,勾勒不出历史前进的车辙;一户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也道不出历史前进的波折。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的没落,不是被随意的丢放在不起眼的邋遢旮旯,让其蒙尘,或者便是直接扫地出户,代之以轻便简洁的科技设备。于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遇到了一道过不去的坎,很难跨过去。
好久没有看到街边炸爆米花的大爷了,一个黑黑的黑咕噜架在炭火上烤着,旁边是一大波满怀期待的小朋友。随着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嘭!"整个街道芳香四溢。好久没有听到古琴声了,不知道活在现代的人还有多少会认识古琴,还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听听满带历史的音律。
当在网上第一次看到《百鸟朝凤》的封面海报,我就感觉到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感到内心的激情与澎湃,我的体内流淌着和游天鸣对传统乐器一样的,炽热的,滚烫的血液!这部电影感觉只有陈述,没有表演,没有戏剧,一切都感觉是那么的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兴盛,顺其自然的消亡,就是一位坐在夕阳中的耄耋老者在无力的讲述着一辈子的起落,讲述时间消逝的无能为力。就是这么一把铜唢呐,传了一代一代人,一代人一个唢呐班,红白喜事都不可缺,真缺了那这场面还真的欠缺了一种感觉。
水庄的游本盛在游天鸣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打算好了让他将来学吹唢呐,吹唢呐在那个时候不仅是一门技术活,除了可以养家糊口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的是一种荣耀。一个镇子貌似就得有这么个唢呐班子,就像无双镇。按照游天鸣的话来讲,从小他就感觉到他老爹眼神里流出来的殷切希望,就像饿狼盯紧了自己的猎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于是,在游天鸣刚满十一岁的时候,就被老爹拉着去木桩拜无双镇的唢呐匠焦三爷为师,当然虚报了年龄,按行话来讲,十三是个坎。当游天鸣的表现令焦三爷不太满意时,游本盛胖揍了天鸣一顿,嫌他不争气,平时嗓门那么大,关键时刻连一瓢水都吸不上来。从游本盛的角度来看,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唢呐在老一辈心中的地位份量,望子成龙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吹上一首漂亮的唢呐。焦三爷的地位在无双镇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是无人能够超越的,当木庄的人看到天鸣在芦苇荡边拿着削尖的芦苇杆在水湾边吸水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可惜站在那里的不是自己的孩儿。在这时候代表传统文化的铜唢呐是那么的受人尊敬!红白喜事的主人都会派人来请唢呐班子,就像焦三爷每次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因为会有专卖搬运器货的人。到了地儿,往那太师椅上一坐!众人行那接师礼,唢呐班子是全场气氛的焦点。
作者肖江虹对乡土民俗风情的描写很是细腻,运用他独有的叙事能力,在描写一个乡村唢呐演奏家的同时,将现在也许消失了的传统生活原原本本的复活了。语言描写很通俗易懂,典型的写实派。顺其自然的发展,就连主人公游天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唢呐对于无双镇的人不在是那么重要,好像本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在参加同村好友的父亲的葬礼上,主家没有向天鸣行行了几百年的接师礼,但感觉也不是那么的唐突,礼仪已减少,唢呐的地位随着也降了下来。
电影和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给人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你可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将小说中描写的那种场面在脑海中一一铺展开来,而电影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电影高潮的前夕爆发于游家班一场葬礼上的中西方乐器的冲突,尽管唢呐班的的几个兄弟牟足了劲的鼓起腮帮子使劲吹着唢呐,可在西方乐器重低音的轰隆隆的声音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有在洋乐器音低的时候才会从这间隙中穿出一阵微弱的唢呐声,可这声音曾经是多么的高昂。当洋乐器轰隆隆的响起来的时候,仿佛在打雷。唢呐班子一个人都没有围观,没有人会在意,反而在洋乐器的旁边围观的人水泄不通。二师兄问天鸣,我们还吹不吹。我想天鸣的心中很是五味杂陈,心中各种滋味都有,不甘与无奈,还有愤怒。他们依旧在吹着,仿佛要抓紧这消逝的尾巴,不让这唢呐班过早的消失在人们的世界中。影片中唢呐匠与群众的打斗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很明显群众基本都站在了后者的位置。现在的人都多少没听过那一声或高亢激昂,或委婉哀伤的唢呐声。时代在前进着,在一路的遗忘中前进着。从这次争斗事件过后,游家班感觉就从无双镇消失了,因为没有人愿意请,也没有人愿意听,大家都沉浸在洋乐器和歌舞当中。
后来这时候天鸣的父亲就像霜打了的柳树叶一样,开始嫌弃儿子没出息,看到和儿子一样的同龄人都各谋生活,奔向城市,每个月还会往家里寄点小钱,再看看自己的儿子成天窝在家里啃老,游本盛的心情是无奈的,曾几何时,自己有一个令无双镇羡慕的好儿子。其实我们可以感觉的到的,在游家班解散后,游本盛那种看似寡毒的蔑视,打击,嘲讽,其实是伤心欲绝,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历史在遗忘中前进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让人觉得仿佛冬天过后,天气回暖了一样,就像一个将死不死的人在死之前回光返照一样。
唢呐班又在无双镇开始有了,不过不再是曾经的游家班,每个庄子都有,除了水庄之外。游天鸣去听了一下,这是什么唢呐,有瘪着腮帮子浑水摸鱼的,反正声音就是嘈杂,调不成调,曲不成曲。当有县里的文化局找上游天鸣准备录一个唢呐的专辑时,游天鸣感觉到埋在深土里的血液又要开始沸腾了,最起码,他觉得终于有机会师兄弟可以凑在一起了。 游本盛和游天鸣骨子里是爱唢呐的,游本盛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那种情深,游天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是对理想的一种坚守,他们都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百鸟朝凤》的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影片结尾对于小说的改动,小说在最后着重表现的是天明对父亲的感情,电影大概为了更突出主题,在这里稍微有了改动,将父亲的那部分替换成了师父,所以,一个是站在父亲的坟头哀伤,一个是站在师父的坟头哀伤。 可惜天鸣最后也没能把曾经的游家班聚集起来。
小说的最后一段读了让人万分凄凉的,原文如下:
在车站外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下,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正举着唢呐呜呜的吹,唢呐声在闪烁的压力凄凉高远。这是一首纯正的《百鸟朝凤》。
只是不知道在多少年前,吹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在办丧事时时对远行故去着的一种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只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