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这种紧张的节奏是学生需要的,也是我喜欢的。
优秀教师一旦运动起来,就像性能良好的汽车,瞬间就能提速并且保持灵敏,极具有爆发力;他们休息时,也会比普通人更为放松,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而普通人则往往连休息也很难彻底,充满了各种因未经训练而带来的扰乱。而一般教师,则:
课堂节奏要保持流畅且紧张,万不可拖沓松散,长期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亦不可因为学困生而将节奏放的太慢,对于他们要辅以其他的手段来提升。教师是依靠优生教会中等生,进而带会学困生。
至于举手发言,性格决定有爱说的有不爱说的,比如我就不是爱说的人,何必强求呢?让那些爱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吧,在说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善于说。至于其他同学说不来能做来也可以。
用好引导、展示、讲解、复述、总结等(我先导生后做展讲或生先做再展讲我后总结)手段,结合板书、PPT、投影等呈现和展示手段,大幅度加快课堂节奏和提高课堂效率。
其中学生做题时教师的巡视作用甚大,教师的目的是发现有展示价值的方法,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给学生提供舞台,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展示学生方法时若算式简单易懂就说,若繁多就投影展示。
对于有一定难度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方法,一定要再找1~2位学困生复述,来为其他同学争取消化理解改错的时间,还要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做到彻底弄懂。
特别提醒:那复述正是课上抓学困生的绝佳机会,一定要不吝表扬。
讲到什么程度就讲清楚了?讲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至于死活弄不明白的学生就不是老师讲的问题了,想让他们学会必须采用其他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
练习的好处是订对反馈及时,作业具有滞后性,所以家庭作业务必要少而精(留计算即可),对于课堂最好最高效的方式是当堂做当堂订对,然后再收起批阅,这样可极大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有助于迅速了解学困生的掌握情况。
都订对了,如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呢?仍然是收起翻阅,重点看看学困生的完成情况和解题过程就知道了。学困生是听着别人说答案抄的?于学困生而言,一节课能跟着大家集中注意力一字不差地将正确算式和答案都抄下来,这学习态度也可以了吧?而且我觉得如果他们能长期坚持下去,那他们就能学会。
学困生的战役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以优秀习题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滚动带动下,学困生有望越来越好,如果只是盯着学困生的话,优等生中等生都也得不到提高,学困生在紧盯的压力下也会紧张而效果不好,最后是满盘皆输。
和杨清搭伴儿那一届,我曾想在课上一心一意专攻学困生,正是这种不顾大多数中等生的想法——愚蠢的且极其顽固的想法,使得我接下来的连连失利败北。
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想仅仅只通过几个题就练就学生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尽量多做有价值的好题是必然之路。
如何提高做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数量的题?选择什么样的习题让学生来做?如何通过做题提高学生的能力?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每节习题课必须有百分之四十的综合体和新题型(包括那些高难度的题也可以通过改造变得为我所用),要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一节课全是熟题型那是在培养傻子。
一个好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优秀习题题库。不盲目追逐什么练习册和试卷,他知道只要用自己精心选择配置的题来喂养学生,学生的能力就会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
学生最终是要通过做题来拿到分数。可那么多节课过去了,学生们又做了多少题呢?这不是效率低下又是什么呢?每天两节课尚且如此,如果变成每天一节课呢?大家哪有什么高招,不过都是在大量刷题罢了,可我的时间却白白浪费了!
牛老师用学生做习题的数量和效果开衡量一节课的质量,她这种直觉是对的,宝贵的40分钟不应该被教师浪费掉,而我原来的课堂时间都被自己的滔滔不绝,啰哩啰嗦浪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