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距离上篇文章隔了3周,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个人成长来说,工作上的长进就是对于windows cluster 的API的使用有所了解,也独立开发出了基于API一个小模块。
更大的反思是生活方面的。3个礼拜发生了几件小事,让我对自己、家庭和社会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 和 思考。
第一件事是 考研复试的咨询 及 背后的思考。
由于在知乎上回答了在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这个问题,并且3月下旬是我校的复试的时间,于是这期间有好几个同学在知乎向我留言咨询关于复试的内容、及导师的选择问题。 最后的结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向我咨询的几个同学,复试都通过了,顺利读研,在这里祝福他们。
不过,此时我在思考的是,这件事对于其他没有咨询的同学是否公平呢?
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
不公平的理由:
1. 因为我是过来人,知道一些导师的习惯及问问题的方式、因此会告诉同学,如何来进行准备。
2. 复试的内容,尤其是面试的内容是不公开的,我由于经历过面试,平常也对这方面有所关注,大概知道老师喜欢问什么问题,我把这些告诉同学,可能是存在划重点的可能,间接节省了他们的时间。
公平的理由:
1. 向我咨询的同学是通过各种渠道才找到的我。这件事本身也说明他们花了精力,做了更多的努力。
2. 考试本来就存在押题,再说,我只是一个过来人,不是出题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最多起了领路人的角色。
3. 也许可能他们能找到比我还资深的人,我提供的信息可能没那么重要,我只不过是大言不惭,自卖自夸而已。
最后,我总结及推敲之后,这件事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公平的。也欢迎有志考母校相关的同学,向我咨询,我一定知无不答。
第二件事是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
还是由于刚才的答案的问题,很多同学看了之后,觉得我的学习历程至少是可以复制的。
我在答题中虽然一直着重强调,我的历程是幸存者偏差,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不过我想可能还是会有同学看到了文章然后选择我的学校吧,我只能说这个真不是我的本意。
我进入社会,参加工作1年多以来,给我的感受是:学校间的差距是存在的,这点要承认。有能力的同学最好要考到更好的学校去。不过,如果你读的普通学校也没必要泄气,社会的规则中学历只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部分。
当然,想读我学校的同学,大部分是二本、三本,或者211、非211的调剂的同学。他们基数庞大、也很普通,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是大多数,精英只是少数一样。
我只想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人,并不是什么所谓的优秀的学长。
在网络社会里,一旦被奉为了大神就要特别小心了,因为当你被赶下神坛的时候,损失不只是那个名号,可能更惨的会动摇生存根基。
我只是普通人。平常心、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