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只要活着就很长见识,虽然自己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简单的一枚,但撇开天下事国家事不说,单只定焦在自己身上,遇到最普通的人与事也足够令人成长!
这些天岀差,与其他部门一位同事同行,工作上只有一些极简单交叉,也谈不上配合,一般就是各忙各的。大约两周的时间都吃住在一起,因为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也就没有谁听命于谁这样的说法与默契,本该悠哉一点,但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
同事学过点心理学,有好几年的时间一直辗转于各种心灵成长课堂,近期又利用业余时间在钻研九型人格。她的眼光敏锐犀利,天生就有一种一切皆在掌控中的气质。您会好奇挑战在哪里?关键是我与同事正好相反,对人对事比较迟顿,也没有什么眼力,看啥啥不准,呵呵,偏偏天生又有一种什么都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气质。遇到这么气场足的人,平时倒也罢了,各管各,两相安,但一起出来工作,不得不朝夕相对,不是挑战是什么?
我吃饭从小到大就慢,同事看我温温吞吞的样子,就问:“你是不是觉得平时特别受拘束,总有人管着你,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觉得自由,就享受这种感觉?”“啊?”有点儿没反应过来,楞了几秒之后,大脑开始高速运转。先回忆自己到底有没有被什么人管着,先是没想起来有谁会有闲情逸致一天到晚看着自己;再接着想,即便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有没有觉得很拘束,印象很模糊,于是就先找努力找到拘束的感觉,再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与这种拘束感是否一致;接下来又回忆吃饭时是否有得到自由的感觉,发觉吃饭一般会看书看剧或是和家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自由或不自由。
烧脑完毕后终于温吞吞地答复“好像不是吧?”偏偏自己天生是个很认真的人,想想也许同事说的有道理,还是应该变得敏锐起来,于是忍不住又开始努力探寻自己到底有没有受拘束。
人和人在一起聊天是难免的,但聊天一定会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于是总被同事教育:“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看到不好的事情,其实是你自己不好,你才会觉得别人不好。”“碰到不如意的事,是因为碰触到了你内心的伤痕,它没有被疗愈,就一直成为你和别人互动的障碍。”“......”于是自己的大脑不停地飞速运转,按同事说的思路开始剖析自我。
几天下来,很累的感觉,突然想到一位同学,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躲着她。也是学过心理学的,一次聊天时好奇地问她这方面学习的收获,她说会为别人做心理辅导了,而且在聊天的过程中就已经为我疏导了,纳闷地问她疏导我什么了,她莞尔一笑说:“等哪天有时间专门为你做一下心理辅导,……(此处略去很多字)”。后来又见过几次我就开始躲了,总觉得有一双眼睛注视着我,而且会透过我的每个动作、表情,包括说的每句话中寻找着证明我有问题的蛛丝马迹。
眼前的同事和我那位同学何其相似啊!我就不明白了,心理学不也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吗?可我怎么没感受到心理学带来的好呢?通过她们与心理学相遇之后,我浑身都是她们挖掘出来的毛病和伤痕,可在这之前我过得挺好呀,既没伤害自己也没伤害别人,也没被别人伤害,但是如果沿着她们的思路活下去,岂不太悲摧?
这两位学心理学的同事与同学总是先把别人设定为有问题,再寻找一切证据来夯实这样的设定,有点挖坑埋人的意味。想到这里,决定不陪着玩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尽量在同事面前哼哼哈哈,不轻易表达与工作无关的任何观点,不想让自己掉进他人思维的陷阱,在自己没有强大气场与专业能力改变同事的思路与做法之前,只能呵护好自己。第二,一旦被指出有问题,不要傻乎乎顺着人家的思路往下走,而是要当机立断,听到就当过耳清风,瞬间了无踪影。
杀出心理学重围的我深吸一口气,继续投入或平淡或忧伤或快乐的生活,仍旧欣赏着每一位并肩前行或擦肩而过的有缘人,他们拥有着与我不同的特质,向我展示着生命的多样性,透过彼此的互动,体验不同状态之美,也尽享心量拓展带来的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