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英文,一直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译名。DVD,USB,GTD, DIY, bug(程序里而不是现实中的)等等,KTV也是其中之一。
卡拉OK则是一个翻译的半成品,它来自于日语,卡拉(kara)的意思是“空”,OK则与英文OK没有任何关系,它来自于交响乐团ochestra日文发音的简称oke。从字面上,卡拉OK的意思是“空的交响乐团”。
如果一个人通过卡拉OK来自娱自乐,这无可厚非,但很少有人甘愿于自娱自乐,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歌声分享给广大的听众朋友们,于是,KTV的出现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KTV给现代人枯燥乏味的生活提供了不少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点歌时难得的谦让,插歌时无情的决心,等待时寂寥的心情,和贯穿始终的对于噪音的忍耐。拿起话筒的那一刻,是一个人最轻松的一刻,终于可以闭上眼睛高歌一曲,所谓“多少次,迎着冷言与嘲笑,从未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KTV这项发明的邪恶之处在于,它强行造成一种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幻觉,而实际起到的效果可能刚好相反。只有极少数的人,进入KTV幽暗的包房里只为了听别人唱歌。也有五音不全的人,或许真的抱着这样一种善良而单纯的愿望进入KTV,但即使自己甘当听众,也很难拒绝他人的盛情邀约:
“点一首吧……”
“来都来了……”
“你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那我帮你点咯?给你点一首‘自由飞翔’……”
然而,这样的邀约,大多又出自于客套而不是真心。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礼让三先的话,“麦霸”这一物种又是怎么来的呢?
许多人第一次通过录音设备听了自己的声音后,都会感到惊讶,原来我真实的声音听起来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是的,每个人自我感觉的声音同外人来听的声音差别之大,在KTV包房里得到完美放大。KTV通过现代化的音效手段,使得许多人在拿起话筒那一刻,恍惚以为自己是歌神,闭上眼睛,犹如站在红磡体育馆。
KTV确实是一种社交的场所,而与正常社交的礼尚往来机制不同,KTV的机制是相互折磨:既然你拿起话筒来用你的歌声折磨了我,那我也要点一些歌给你以同样的回报。当计时结束,留下的只是无限落寞和更多空虚,于是相约再找个时间继续互相折磨。
在周星驰之前,香港最有名的喜剧演员是许冠文,他有众多出色的喜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拍过一部《新半斤八两》,每当我想起“卡拉OK”这个词,都难免想起许冠文仔影片中的这么一段话:
我不晓得什么叫卡拉OK,我知道卡拉Ok就是一些像阁下那样,完全一点唱歌天才都没有,用一千多块一晚租一间棺材大小的房间,几十人挤在一起,把麦克风拿出来就几十人去抢,那些抢到麦克风的就好像你这些人,"呜哇哇呜哇哇@#@……%¥&%@%&%",将你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几十个像我这样人的痛苦上,这就是卡拉OK了,是吧?
这大概是我见过对于卡拉OK最犀利的描述了。
坚持日更,每天9点到10点之间发文,欢迎交流。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amumum。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赠送我刚上市的新书《笑话方法论》一本。
如果你写了《笑话方法论》的书评,也欢迎点上方链接到该专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