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总说要学着把书读薄,等熟练后,再把书读厚,现在想来大概是解构和建构这两个过程,解构对应把书读薄,建构对应把书读厚。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生态系统,有系统的结构,在认识一件事物的时候,学着把它的结构提炼出来,然后再根据其结构,把相关组件依次组合,共同构成统一协作的系统整体。
如何提炼系统的结构呢?首先,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输出对输入是如何反馈的,这个反馈体系就是系统的价值所在;其次,逐层逐块分解反馈体系,每个分解出的反馈体系都是结构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庖丁解牛的程度。再者,有些系统是无法一下子看到整体的,只能是盲人摸象般了解,这样就需要耐心与勤快,不轻易下结论直到把大象整体摸完。
如何把结构的组件组合为统一的整体呢?在了解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功能,得知结构的输入输出,然后把各个结构的输入输出顺畅地连接起来,便重新组成了完整的系统。
如果人作为一个系统,如何用解构建构这个过程来描述呢?在人的独立意识没有形成之前,人的意识是环境的意识,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环境意识的表现。一旦开始有独立意识觉醒,那么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构自己之前的行为模式,有些行为模式甚至需要重新按照新的独立意识去塑造从而替换掉旧有的行为模式,并重新把行为模式建构为统一和谐的整体,并随着经历的增加,认知的改变,更新迭代解构建构这个过程,至死方休。说到这,我有了一个疑问:是意识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意识呢?人有本能反应和后天反应,本能反应是直接影响行为的,而后天反应则是需要意识去影响行为。后天反应的意识是基于对本能反应的观察来影响行为的,觉察是进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