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笔记 (二十八)
金陵十二钗之妙玉
妙玉,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尼姑,她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妙玉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 妙玉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六。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妙玉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是极好的。十七岁时便随师父到长安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她有洁癖,很爱干净,刘姥姥喝过的茶杯便嫌脏不要了,她的爱洁多多少少带着矫情的味道。曹雪芹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区别。
我看红楼梦人物,觉得妙玉貌美清高,聪颖博学,气质如兰,用兰花比她最好不过来。
妙玉的判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本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可是因为被抄家了,没有地方可去,贾家收容了她,盖了一座庙,她出家在那里做尼姑。妙玉当然有她的不甘心,她诗书琴棋都非常好,人长得又漂亮,可就因为抄家,她必须一辈子变成出家人。所以妙玉一直觉得自己是最美、最干净、最孤傲的人,什么人都看不起,可是她常常流露出对宝玉的爱。讲到妙玉的归宿,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最后还是掉到肮脏的泥土当中。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无赖才出家当了尼姑,"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妙玉应是大观园中的姣姣者。作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可怜这个女子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却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末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曹雪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