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种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
提起归属感,我的第一感觉是属于某一个群体、某一个组织或者某一个家庭。
当一个人孤单而又无助的时候,的确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手机里或者微信里有几百个联系人,而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拿出手机,想打个电话或者是发条微,却不知道要发给谁?有种无力的挫败感。
总有一种感觉,想走进一些群体,却仍然有不合群的感觉。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因为是纪律委员的缘故,被全班同学孤立,明明没有做过的事情,却要说是我做的,感觉特别孤立无援,也不知道怎么去辩解。而再后来为了融入班级,做了很多讨好大家的事情。长大以后,我让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总感觉特力独行。
类似的经历,在本书的序言中,简单心理学的创始人简里里讲诉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小时候有阿姨给他送了一辆特别漂亮的红色自行车,在当时她所在的城市,随处可见的是灰色、黑色的小自行车的时候,这辆来自远方红色的自行车特别耀眼。
每次推这辆小车出门都会引来很多关注,这使她感觉到很大的羞耻感。在使用了几次后,就把它锁进阳台。
直到长大以后同心理分析师谈起这段经历,才发现原来试图抗拒的是“我是特别的,我和别人不一样。”
在人群中的与众不同,让她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害怕被看见,又渴望被认同。
这种来自与众不同的恐惧、急迫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被称之为“孤独”。
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成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总有种感受,害怕被落下,于是便有了耗费精力,想办法去融入某个群体。
布林•布朗在书中详细讲诉了自己对于“孤独”和“归属感”的体验,引用了玛雅•安吉罗的话,描述了拥有归属感的感觉:“只有当你领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达到这个境界代价很高,但收获巨大。”
在布琳•布朗博士详细真诚的描述中,讲诉了自己花了很长时间从年少面对姓名带来的种族歧误解,面对父母的争吵和不断搬家的经历中导致她的内心所经历的孤独感。
但真正的归属感,本书作者布琳.布朗认为,只有当你不属于任何地方时,你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应该就是进入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旷野之境”的概念。
所谓旷野,是引自圣经中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未经开垦、荒无人烟的广阔天地,象征着孤单、艰辛、匮乏。但在这种旷野里,我们也能经受到磨练,强大自己。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我们总是希望被周围的人所认可,甚至有时候为了这种认可,我们宁愿放弃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妥协、退让、从众,只是为了让别的人觉得我是和他们一起的,我们是一样的。
布琳布朗曾经在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被要求穿上正装,实际上她也是这么做的,但在会场中总是觉得不舒适,索性她走向更衣室,换上了衬衫、牛仔裤和木底鞋走了出来。这让她显得很另类,也一度让她觉得自己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同伴、无所归属的另类,但她的伴侣提醒她说:不要忘了参加大会的20多位演讲嘉宾中,你是得分最高最受欢迎的那一位。
当你以真实的面貌出现,真实的谈论自己时,你就属于任何地方。
既不属于任何地方又无所不属,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但抵达这种旷野之境,需要巨大的勇气,而面对这种挑战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信任。
布琳布朗在她的研究中,给出了有关信任的7要素,或者说是勇气7要素,首字母拼出来就是BRAVING,这就是她的荒野清单。这个清单中具体都有什么呢?
边界(Boundaries):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活中很多纠纷或痛苦的产生,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了边界感。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是你,我是我。
可靠(Reliability):可靠,可预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过度承诺。
担当(Accountability):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保护(Vault):为他人的信息或者经历保密,不但能守别人的秘密,也能守护自己的秘密。
正直(Intergrity):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不评判(Nonjudgment):各抒己见,互不评判。评判有时候容易帮别人贴上标签。
宽容大度(Generosity):以最大的善意解读别人的信息、语言和行为,对自己对别人多一些宽容。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归属为某一个群体或类别,有时候我们为了尽力去维护这个群体或类别的正确性,从而会做出自己并不认可或非发自内心想做的一些事情来。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交了一些酒肉朋友,那时候讨论的话题经常就是谁的酒量大、谁能喝多少之类的,然后在酒桌上为了维护属于这一群人的归属感,经常会把自己灌得七荤八素,几年后大家各奔西东甚至形同陌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也更加成熟,慢慢才感到那样所谓的归属感,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李诞在一期脱口秀的节目种讲诉孤独感话题,一同去应酬,看着杯光交错,发现自己就像个局外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