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人不可避免的话题,有些时候觉得周围读过书的人也没有混的更好,读书不好的人反而混的还不错,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解读。
1、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父母都是60年代的人,没有多少学识,但是却一直对我强调一句话:“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大学,将来就可以轻轻松松赚钱,过好日子”。那时的我也是半信半疑,并不觉得读书有多么大的魅力,更加确定的是只要打着学习的幌子就可以规避掉很多家务和烦恼。
2、最自豪的中学时代
在中学时代,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读书的意义,每天来回在宿舍~食堂~教室之间,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都在你耳边不停地提醒你:考上大学就解放了,大学是美好的。辛苦三年,幸福一辈子。我们也傻傻地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真理。因为在这里,只要你学习好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一样。只要你足够优秀,整个学校都会为你让路。这应该是最单纯的自豪时代吧!
3、迷茫而又成长的大学时代
到了大学才明白班主任老师们说的天堂是什么。所谓天堂无非就是没有人再去关注你的存在,更没有人去在乎你的成绩,每一个学生在偌大的校园里显得格外渺小。我用了14年的时间去习惯一个人(班主任)可以关心你的全部,却没有人告诉我我会突然间失去他们,前方的路该如何去选择的时候我能问到只有自己。
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可以确信未来的路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思考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读书这么久,第一次感觉自己就像个傻子,第一次对读书产生了厌恶:读书就是让我更加无知。
慢慢习惯了一个去决定自己的事情之后,更加懂得照顾自己,生活理顺地也更加有序。各种活动也慢慢渗透进我的生活,也在这个陌生的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一个位置,原来自己还可以这样多姿多彩,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的自己让自己体会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4、多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离开大学校园之后,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更多,有些人虽然学识不高,但是很有钱,生活的很华丽;有些人尽管学历很高,但是依然要屈服于这些人之下,给他们打工。这个多元的世界呈现给我了多姿多彩的价值观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认知观是否正确,是不是错过了很多风口。
离开校园已经很久了,也认识到了很多的朋友,接触越久,感觉越强烈。朋友圈里交心地更多的是和自己学识差不多,能聊在一块的更多地是价值观相同的,不自觉地给自己分类了。快乐,幸福源于志同道合,与财富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学识不取决于学历有多高,更多取决于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吧。原本社会就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有些人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不同的人之间更多是志向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5、对待一个新生命的成长
2016年晋升为宝爸,很荣幸可以有一个机会见证一个小宝宝的成长,这是至高荣耀。买个很多的书,想抓住她成长的每个瞬间,体会她每时每刻的想法,探听她内心的喜乐。最后全被她玩弄于鼓掌之中,乐此不疲。
最后总结一下吧,面对未知的世界,认准了就拼尽全力去探知它,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知道不努力就一定会被淘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