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长辈们议论哪家连玉米粒饭都吃不上,衣服破旧补巴重叠补巴一年不知肉味,言语间充满怜悯和同情,听了觉得穷;
大一点的时候,随父亲赶集,街边叫卖麻辣牛肚丝,父亲带我过去厚着脸皮要了两丝,他一丝我一丝,假装的问了一下价格:3元钱一斤,摇摇头尴尬的走开了。牛肉丝在口里由红色变成白色,最后变成像绒线一样的细丝都舍不得吞咽。集市旁边火车站的站台,一列火车刚过去,一个人从站台上跳下去,在钢轨间的小石头间捡东西,周边全是垃圾甚至还有大便,孩子不解略带羞涩地望着父亲,呵斥他:不要!好脏!父亲任随他吼叫甚至哭闹都不理睬,只是轻轻的说:你懂啥!
读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在宿舍无意间和同学们说到学费的时候,他很平静而又冷淡的说:我爸说下个月把五妹卖了,一部分做肥料钱,一部分给我做学费,听后浑身惊悚,不敢想甚至不敢问。而他本人一周吃的菜就是家里带的一两瓶油辣椒,也不吃早餐,每天一下课,他都是第一个箭一般飞下去,取饭,飞回寝室,狼吞虎咽。偶尔从食堂觅得或同学分享的一些素菜,已经是难得的奢侈之品。我觉得他好穷,我生活的环境也好穷。
从那个时候起,我对贫穷开始特别敏感,喜欢一个人独行,不敢去人多热闹的地方,更不敢进豪华的场所。我家虽然穷,但是我骨子里瞧不起更贫穷的人,不愿意与比我穷的同学交往,甚至,我在心里瞧不起我父亲,我认为贫穷的人都是懒惰的,没有能力的。我时时刻刻都想着逃离家乡,逃离那座城市,逃离父母。并内心暗暗提醒,我只是短期在那里停留的一个过客。
2002年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所有填写的自愿都是省外城市,后来也如愿考上了湖北的大学。到大学后,年级里和班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几个周天堂般的新鲜期过后,大家逐渐步入平静的学习生活,我发现年级里依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需要助学贷款,我们班有个山东的女生一个月只有90元的生活费。有个天水市武山县的同学来的时候脸上布满紫色的血丝,明显带着被风割伤的痕迹,她说从家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然后坐6小时的大巴车,再坐20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学校。家里最缺水,一年洗不了一次澡,如果去做客,宁愿给你一个馍,不愿给你一碗水。
周末学生会组织勤工俭学活动,25元一天帮助外面的商家做日杂工,我们系里报名的就有几十个人。寒假的时候,春运运力紧张,火车上人手不够,需要招聘一批临时工协助,班级里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报名,睡我对面床铺的同学因为个子高,精壮等优势获得了在火车上打扫卫生、整理行李的机会,整个寒假跟着跑火车赚了800元钱,好多同学羡慕不已。
我渐渐发现,贫穷好像并不是我们那里的专利品,我们那里虽然穷,但还不至于每天只有3元的钱生活费,也不缺水,还可以洗澡。我对我认知的浅薄感到羞愧,同时也对“贫穷”这个词的理解和它本身的限度开始有些迷茫。
大二的时候,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照片中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苏丹黑人女童步履蹒跚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背后是虎视眈眈步步紧逼随时等待结束她生命的兀鹰。看了之后非常震惊,心里像被煤气呛着一样难受,带着好奇和疑惑上网查了一下。类似照片里的小女孩不止她一个,在凯文.卡特拍摄之前,苏丹已经经历了10年的内战,上百万人死亡。人们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阴影下度日,天灾的时候,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人们开始吃树叶,把叶子碾碎,用火煮沸,倒掉淡绿色的汤水就成了孩子们的一餐。不肯吃或营养不良的孩子经常饿晕或饿死是很常见的事。
那时候,刚好是美国攻打伊拉克,食堂大屏的电视上每天播放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战况,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为伊拉克呐喊助威,谴责美国侵略者。一周以后大家都知道伊拉克无望了,开始骂狗日的美国。后来就是顺利的失败,清剿,以及镜头下被炸毁的房屋、伤亡的民众,无家可归的孩子等,一片狼藉。
于是,一些习以为常但又让人极度悲愤和绝望的场景经常出现,例如:边境线上,一边是衣着整齐荷枪实弹的士兵,一边是铁丝网后衣衫褴褛黑压压一片看不到尽头等待逃离的难民;垃圾场上,白天是浑浊的空气和附在上面不断翻找的人群,夜晚是一个个像帽子一样盖在地上的白色小帐篷;大街上随处可见提着破旧行囊不知道奔向哪里也不知道从哪里赶来的人,路边,桥下,垃圾场,难民营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统称为贫穷,他们的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他们是阿富汗、伊拉克、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乍得、苏丹、利比亚、叙利亚等数十个国家,亿万的人民。
贫穷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极限是什么?人们对它忍耐的边界又是什么?
《说文》里对“贫穷”一词的解释是:贫,财分少也。穷,极也。现代词典解释为,缺乏物质财产的状态。状态一词是虚词,没有人给如何极致的缺乏财物状态定义为贫穷的标准。
毕业快十年的时候,我偶然读到《贫穷的本质》一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夫妇针对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的研究结论认为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根据当时(2005年)的汇率标准,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约等于3元人民币。我查了一下,那一年中国农村人均日收入为8.04元,这样的人口有7.57亿。其中有几千万极度贫穷的人日均收入仅有1.83元。
从那以后,我开始释然,对贫穷的理解终于有了边界,心里轻松很多。也不避讳谈起我的家乡,我的父母。而且主动询问和关注我那个下课就飞奔取饭的高中同学,大学一个月只有90元生活费的山东同学和天水武山县那个布满血丝紫色脸的同学。居然,他们现在都是老师,为人师表,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愿他们心里都不像我心里这么肮脏,曾经用那么多符号标注和猜测过他们。
近些年我一直在创业,往返奔波各地,对贫穷又有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贫穷”一词太宽泛,多种现象交错在一起,有太多的迷惑性,让你无法单一的剥离显现它本来的面目。贫穷于一个个体或家庭而言,可能与身处的资源环境、自然条件、以及主人翁的懒惰等情况相关,属于主观性贫穷。这种贫穷,直接的结果是缺乏钱财,物质匮乏导致居无定所、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等极度的贫穷极限。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那些个体因穷致病早早夭亡,或者他的血脉可能就此终结延续,或者他开始偷盗甚至抢劫最后被关入大牢。相对而言,因为战争抢夺、内乱、宗教摧残等所造成的难民、童婚、流离失所、次生犯罪等导致的大面积客观性贫穷,又或因为部分黑心公司的利益产生的化工污染、毒气泄露等致使大量的客观贫性贫穷等。这种贫穷,可能是毁灭性的,它让人丧失了改变的能力和机会,可能导致受伤害地区的人几代乃至数十代人都无法修复,往复循环。
个体或家庭极度的物质贫穷,也许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改变。但因被利益团体或组织联盟以私利为目的进行侵犯、抢夺和强占等人祸行为而导致的倾覆性贫穷,可能难以对抗和改变,它更需要社会机制、法制环境、政治家的善意、富人们的良知、甚至整个文化体系的善意和关怀。
贫穷,是一门深奥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