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段。 片段三。
《别装了,其实你没病》P161页
R•阅读原文片段
围绕未来的目标想办法
我们再来做几个比较吧:
1、孩子:“今天晚上的作业太多了,英语、数学、语文一大堆,好烦啊!”
第一种家长:为什么你一提到写作业就烦呢?作为一个学生,不想写作业,你想干嘛?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这些熟悉的话,让孩子觉得,他还不如不告诉你呢!我做作业已经很惨了,向你诉苦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是——更惨。
第二种家长:“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作业多,感到烦很正常啊,那么你看看,待会你是先写数学,还是先学语文呢?另外,要不要我帮着你看时间?每隔五十分钟,你就休息十分钟,好不好?”
听到这些话,即使孩子不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至少它也能够感觉到你和他是“一伙”的,因为你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说明你相信他是可以完成作业的。
2、员工:“领导,我这个季度的销售任务完成得不是很好。”
第一种领导:“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分析过原因吗?为什么别人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呢?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他们那样努力呢?”
听到这些,员工首先感到的是被否定,更不要说被尊重和被信任了。他还有多少心思去解决工作问题呢?
第二类领导:“你来找我说这些,我相信你已经做过很多思考了,而且看起来你的压力也很大。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分析,假如下个季度你的业绩能够有一些很好的改善的话,你觉得你肯定是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
由此我们看到,以往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总是认为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似乎就解决了。其实不然,除了朝向过去,探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之外,我们也要学会,朝向未来,多问问自己怎么办。
拆书家引导:
围绕未来的目标想办法,是《别装了,其实你没病》中提问技巧中的第二步。在判断某个问题,不适合用分析原因的方式解决时,坏得方式是抱怨、指责,好的方式是先找解决问题后的目标,根据目标来提问。
这一步比只关注改进的行动,目的性更强,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
好的方式是:1、换位思考,与对方共情2、找到问题解决后达成的目标3、通过提问,把为达成目标而分解的任务表达出来。
A1:结合到我自己的案例,由于我是做置业顾问的,算是一个销售的工作,自然和业绩、任务等字眼挂钩,每到周末,月末,季度末甚至是年末的时候,自然是领导最关注我的时候,领导既然要盘算业绩和任务,肯定是免不了“任务完成的怎么样”“还差多少没完成”“为什么没完成”“下个月任务是多少”等这些质问与责备语句的,说实话,在我之前听到领导的这些逼问时,我是接受的,因为我觉得销售就是一个追求结果的工作,中间再努力勤奋, 没有结果依然是0。只能说明你天赋或能力确实有一样存在问题的。但在今天看到这个片段时,其实我心里是有些欣喜的,因为我最近正好也在这样思考问题,当我们习惯了批判过去用一个个为什么去反击对方和自己时,可否想过批判过后以后的路还是要走的,为了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不是还是先以结果为方向出发,再反过头来制定我们为了实现结果所需要做的计划和实施的步骤。这样可能能避开更多弯路和节约很多言语抱怨的时间。
比如说:我之前在为我们公司升级的事情困扰,我们公司要求业绩排名整个项目前百分之30外加领导印象高分就可以升级,不过由于我是今年上半年4月份才调过来所以再统计业绩时跟从年初就呆在项目的老同事相比就很吃亏,当评选结果出来后,我看到自己没有在最后出炉名单里,我是有点难过和意外的,因为我自我感觉至少我去年可参考业绩是非常不错的,但结果已经出来,说什么也没用了,所以那阵子我还是沉浸在不断问别人问自己为什么的情绪里了很长时间。而且还导致我那阵子状态不佳,浪费了很多客户,可能就是心里没想通导致心理状态的问题吧。后面,再出去散心过一次后,我突然想通了,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我再以这样的状态上班的话,肯定今年年底的评选也和我无关的。我想要的结果是——年底升级,而为了达成这个结果,我需要——认真接待客户,认真回访客户,促进每一笔成交,不浪费一组客户。同是,问为什么也是必不可少的,虽说不是全部,因为我们还是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错误教训,比如对我来说,我需要知道他为什么今天不下单,他在犹豫什么,他在对比什么,他是不是还有什么没说出口的话我未察觉到,而我为什么没察觉到呢?我相信这也是就算我现在没提前想到,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会进一步改善到的思维模式吧。
A2: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我想我会先处于领导的角度想一下,他想要什么样的员工,他除了看中业绩还看重什么,他的印象评定维度分哪几方面,我可以通过这种换角度思考的方式与其取得共情。其次便是我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比如上面说到的升级)?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可以先将其怎样进一步拆解成更细小更明确的小目标?同时为了完成这一个个小目标,我所需要定的方向和做的努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