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调到上海,一位将近10年没见的朋友邀请我周末过去吃中饭,这当然是愉快的事情。上海交通挺方便的,地铁似乎也没有广州那么拥挤。(样本对照是上海轨道3、7号线与广州的3号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年迷恋安妮宝贝的文艺女青年已经安静地做起了全职妈妈,带着她3岁半的儿子在地铁口接我。小男孩调皮,黑不溜秋像挖煤的,地铁口到小区5分钟的路走了足足半个小时,一路上捡树叶摘小花踢小石头,嘴里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看就是高智商的表现。
刚进门就聊起来家长里短:表妹在老家市里法院工作,90后,青春靓丽,相亲到一个高富帅,但是高富帅10多天都没有搭理表妹,对此表姑很着急,天天催表妹主动点,似乎高富帅已然是做女婿的不二之选;再有表哥公司昨天开业,过年回不回家,现在能抢车票了吗?身份证过期了上海不能代办,但好多省份可以,孩子在上海读书需要人才积分之类……
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梦想这种事情,总归是要衣食无忧才能去谈的。马斯洛早就说过,自我实现是高级需求,在此之前先要吃饱喝好。
小男孩调皮,满地打滚各种耍赖挑战他爸爸妈妈的极限。他妈妈跟他商量是否取消下午的画画活动,反正去了也是在那里睡觉,小男孩果断回答「不要」并表示「打你哦」。之后越玩越疯,拿到什么砸什么,往他爸爸身上砸,把他爸爸惹火了抱着就往门外走要放在外面冷静冷静,这时候在厨房的妈妈出来打圆场了,说理教育加利诱,核心观点是不听话就不带你去画画了。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3岁半的孩子还是喂一口吃一口,面前一台ipad放着动画片,她夫妻俩都是高知人士。转念一想,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少子化时代,父母疼孩子,有时候真拗不过他们。
从幼儿能理解父母的语言与非语言反应的那一天开始,管教就成为父母很重要的一件工作。管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很乖,有的孩子很皮,其实孩子好不好教,和心理学领域所提出的天生「气质」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活动量大、坚持度高、反应强度强的孩子,比较容易带给父母行为管教上的挫折。
活动量大的孩子静不下来,做事比较冲动不考虑后果。父母要给孩子具体的容易理解的规范,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绝对不行的。父母要提供更多发泄精力的机会,让孩子充分活动后晚上才会比较容易入睡。
坚持度高的孩子喜欢唱反调,很有主见,不愿意顺从,爸妈要建立清楚的家规避免天天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在婴幼儿阶段最好在家里提供一个宝宝可以自由探索的安全环境,以免整天都在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碰!」「不可以去那边!」。
反应强度强的孩子在事情不如自己意时就会大哭大闹用情绪操控父母,我在超市见过一个案例:小朋友吵着要买玩具车,爸爸蹲下来温和地解释「家里已经好多车车了,我们出来是帮妈妈买菜的,不是来买车车的」,小孩子不管,越哭越厉害,公众场合很尴尬不是,这时候的第一反应应该都差不多,那就是迅速灭火让小祖宗停止哭闹。于是爸爸妥协了:「好了好了,这是最后一次了,下次不买车车了哦」
最后一次,嘿嘿,小朋友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呢。当孩子试图要操弄父母时,父母最好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不用生气也不必大吼大叫,态度可以维持温和,但表情是坚定的。保持心平气和,说话愈小声愈好,只要重复原则即可。例如小声地说:「哭哭也没有用,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当孩子看到父母不为所动的态度,就知道已经踢到铁板了,再哭闹也没有用。
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在幼儿阶段会出现的行为问题也大不相同。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特质采用适合的管教策略,就不会因为缺乏方法而感到挫折无力,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