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广场 影像记录79
2023年7月11日,在罗马旅游的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威尼斯广场。
一、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位于罗马市中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它呈长方形,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威尼斯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从1980年下半年起,罗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整顿,使之更加美丽壮观。
二、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
威尼斯广场的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Monument of Victor Emanuel II)。这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纪念堂,共耗时25年才建成。
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
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
一战后又将无名英雄墓安放在纪念堂前,纪念为意大利独立而阵亡的士兵。
这座建于1911年的高大宏伟建筑,在罗马城的许多位置上都能看到它,成了很好辨别方向的标志。
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意大利访问,也都要来这里为无名英雄们敬献花圈。
这座纪念堂是意大利国家独立和统一的象征,意大利人称之“祖国祭坛”,每年6月2日意大利国庆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三、威尼斯宫
在威尼斯广场的左侧西北角,卡比托利欧山北侧,是威尼斯宫(Palace Venezia),亦称威尼斯大厦。
这座建筑始建于1455年,是罗马最早的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之一,立面右侧是中世纪塔楼。大部分石料取自附近的罗马斗兽场,在罗马,直到最近几个世纪,这是常见的做法。由威尼斯枢机主教巴尔保(Barbo)兴建,后来的教宗保禄二世居住于此,在此可以观看毗邻的科尔索路(Via del Corso)上的赛马场。
原本这座建筑为教宗住所,后来,在威尼斯共和国繁荣时期,碧岳四世将这座建筑的大部分给予了威尼斯共和国用作使馆官邸,也就是威尼斯大使馆,因此有了这个名称—威尼斯宫。
威尼斯广场也因威尼斯宫而得名。
从1797年起,奥匈帝国占据威尼斯宫120年之久,曾作为奥匈帝国驻梵蒂冈使馆。1916年意大利政府收回这座建筑的所有权后整修刷新。
墨索里尼上台后,此大厦成为其官邸,他常在2楼的正中阳台上向民众发表煽动性的演说和训话。
包括1936年5月9日,当意大利军队彻底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后,10万罗马人聚集到威尼斯广场,聆听墨索里尼的讲演,接受他的检阅。他们高举法西斯旗帜,挥舞着手绢,目光都聚焦在墨索里尼的阳台上。此外,还有数千人将周边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雷鸣般富有节奏的喊声“领—袖!领—袖!”摇撼着四周古老的墙壁。
这就是著名的“阳台演说”,这个阳台被称为“墨索里尼的阳台”。
1943年墨索里尼垮台后,威尼斯宫改为了汇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博物馆,且对外开放,展示公元初到文艺复兴早期的陶器、织锦、雕塑,并成为一大旅游景观。
四、拿破仑妈妈的阳台
另外,在广场的正对面,威尼斯宫北边,科尔索大街起点有一座米夏利大厦,原名波拿巴大厦,拿破仑的母亲就曾住在这里。在二楼,有一个深绿色的“拿破仑妈妈的阳台”,据说是因为当年拿破仑在这里阅兵时,让他妈妈坐在里面观看而得名。
附录.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又译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意大利语:Vittorio Emanuele II,英语:Victor Emmanuel II;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 ),萨丁尼亚-皮埃蒙特国王(1849年-1861年在位),即撒丁王国国王。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1861年-1878年)。意大利人称他为“祖国之父”。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1820年出生于都灵。早年受常规的君主教育,强调宗教和军事训练。1849年其父退位成为国王。任命加富尔为首相。为了统一巩固王国和支持意大利复兴运动,对奥地利作战(1859年-1861年),取得马坚塔战役和索尔费里诺战役的胜利。1879年逝世后,遗体葬于罗马万神殿。
1.早年经历
维克托·伊曼纽尔正是在1849年这个关键年份成为撒丁国王。他的家族叫萨伏依家族,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显赫世家,从11世纪起就有自己的领地。萨伏依公国的领地经过一代代的扩展,到18世纪终于成了撒丁王国。说到维克托·伊曼纽尔,必须提他的父亲查理·阿尔伯特,查理·阿尔伯特因为其开明的思想和旗帜鲜明的反奥立场而使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有志青年瞩目的中心,他在1848年革命高潮中对奥地利宣战,支援米兰的反奥起义,尽管因实力不足而失败,查理·阿尔伯特也因此心灰意冷而退位,但撒丁王国已成为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希望所在。
在父亲退位之后,29岁的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便接过了寻求民族统一的接力棒。他年青时曾受过严格的专制主义教育,也倾向于强化君主的独裁统治,但40年代革命浪潮的考验使他增加了政治上的灵活性,容忍了自由派的思想,保留了1848年颁布的宪法,成为意大利诸侯中唯一保留立宪制形式的国家,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自由派的支持,才可能有意大利统一大业。
2.重用贤臣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即位第二年,内阁中一位思想敏锐、足智多谋的人物脱颖而出,他就是时任财政大臣的加富尔,出身于贵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实业家,以1847年创办《复兴报》为起点,走到了时代的前台。1852年,国王任命加富尔组阁,开始了两人近10年的合作历程。他们之间的合作,就如同时代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一样,外人看来十分成功,但其中的坑坑洼洼,则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矣。加富尔曾因为打击教会势力引起了虔诚的国王及太后的不满,也因为力劝国王与法国联姻而引起国王的反感,甚至在《维拉弗朗加和约》签订后还一度离职,但两个基于理性的政治家,还是促使这段合作成为世界政治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加富尔任首相之后,首先在国内进行了一番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包括奖励实业、促进贸易、削弱教会权力等,他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尤其是允许报刊登载激烈的反奥文章。同时扩充军备,增加兵额,明显在为一场战争作准备。但仅仅凭撒丁王国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统一的,这对君臣对此十分清楚。为此,撒丁国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投入到英法一方作战,拉近了与英法的距离。1858年,加富尔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达成了协议,拿破仑在即将到来的撒奥战争中出兵20万相助,夺回伦巴第和威尼斯之后,撒丁国将割让萨伏伊和尼斯两地作为报酬。
当都灵的宫廷正在踌躇满志地作准好备之时,民间的马志尼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努力着,他不断地制造起义和刺杀,但宛如以卵击石,面对坚如磐石的旧势力只能一次次洒下英雄泪。这时,倒是另一位民间豪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加里波第。意大利的民主派不愿和国王合作,不愿加入政府军,于是,加里波第便打起了"志愿军"的旗号,吸收了他们,使他们报国有门,撒丁政府也以建立志愿军基金等方式支持加里波第。
3.统一进程
1859年,一场盼望已久的战争终于打响。在引诱奥军越过界河之后,撒丁-法国联军稳扎稳打,获得马金塔战役(马真塔战役)的胜利,夺取米兰,加里波第的志愿军从侧翼攻击,给奥军制造了很多意料不到的麻烦,奥军被迫退守威尼斯四要塞。与此同时,民主派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坎纳、帕尔马等小邦发动起义,亲奥地利的政权被逐走,这些小邦都宣布和撒丁王国合并。关键时刻,拿破仑三世被意大利的革命形势吓倒,便独自和奥地利媾和,和约规定伦巴第由法国转交给撒丁王国,威尼斯仍归奥地利,中意各邦仍恢复君主统治。这对撒丁王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自身实力不足的苦楚使维克托·艾曼努尔咽下了这口气,而加富尔则以辞职来抗议,当然,几个月后他还是回到他的位置上。萨伏伊和尼斯仍作为酬劳送给了中途的背叛者,但中意各邦与撒丁国的合并是谁也没能改变的。
1860年,西西里岛的大起义给统一带来了新机,加里波第的“千人志愿军”在马尔萨拉登陆,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仅用一个多月便占领了西西里岛。接着,加里波第不顾加富尔的反对,渡过海峡进攻那不勒斯,腐败落后的那不勒斯王国经不住这么一击,便化成了硝烟,随后加里波第将南意大利拱手交给了维克托·伊曼纽尔,与其说他忠于国王,倒不如说他忠于意大利统一的理想。
1861年2月18日,在撒丁王国的议会大厅里,维克托·艾曼努尔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议会庄严地宣布“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为他自己,为其后裔领取意大利国王的头衔。”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维克托·伊曼纽尔并没有以首任意大利国王的身份改称一世,而是按萨伏依王朝的家系排列继续称“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
然而天意弄人,这年六月,加富尔逝世,连续近10年的高强度的忘我工作使这位仅51岁的巨星提前耗尽了革命最大的本钱--身体。在此之后,国王再也未能找到像加富尔这样合适的搭档,首相如走马观花般地更换,但幸运的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德意志统一的同时也赠给了意大利最后的两份厚礼。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同普鲁士结盟,进攻奥地利统治下的威尼斯,尽管屡战不利,但奥地利战败的结局仍使威尼斯回归年轻的意大利王国。四年后,拿破仑三世的帝国被普鲁士战车辗碎,教皇国失去了监护人,在意大利的进攻下毫无还手之力,历时1100年之久的罗马神权国家就此终结,庇护九世不情愿地放弃了一切世俗权利,退居梵蒂冈。1871年,意大利王国的首都庄严地迁到罗马。
4.功成名就
统一大业基本完成了,但维克托·伊曼纽尔并没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作国王的乐趣。左派和右派在议会中争斗不休,马志尼及其继承者坚决拒绝同君主政体合作,地方自治派积极活动,教皇煽动天主教世界孤立意大利,这些都使国王焦头烂额。但一切都在1878年结束了,维克托·伊曼纽尔走完了人生旅程,以一个成功帝王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萨伏伊王朝继续统治意大利,直至二战期间与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