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没有把这本书完全读完,后面的行业我感觉没有必要看下去,很多不了解,不清楚,我感觉我要是硬着头皮看下面的话,并没有什么好处,其实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我不想浪费时间,也不想影响我的心里。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有思维图了,但是看完之后呢,总是感觉心里不舒服,也很焦躁,我到底是继续细细的扣它里面的内容呢?还是换下一本书呢?所以今天我决定给自己一个决定。决定换下一本书了,为什么呢?
1:本书中心思想已经有雏形,但是没有实际的应用,都是理论,然而他的理论都是大而广泛,其实我感觉本书也就是前几章的内容值的我去学习,剩下的我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我选择了只看了消费品的文章,但是内容真的是一点干货都没有,可能是本书最后的几个章节对于我来说可能没有兴趣,或者东西太多太杂,对于现在的我无法消化。
2:这本书可以当做以后的手册,研究到了哪个行业,然后针对这个行业来看这本书对应的行业关键点和注意点。
3: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东西太多,太广泛,很多地方都是看了几遍才大致了解一点,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广,深度比较高,看着很累,以后等我接触多了,经验丰富了,我在回来看一遍,这本书肯定是我的手册,包括以后研究公司的时候,我肯定对照里面的一些内容进行参考。
4:我更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基本知识出发,本书的内容更是从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公司,其实我感觉应该在认真研究一两家公司之后在来回顾一下,然后巩固一下自己的投资系统。
5:我更偏向于十三哥的做法,十三哥其实主要还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估值的角度出发。先估值,但是本文对于估值提及的很少,它可能是认为我已经建立在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十三哥和我们这些人接触的比较多,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更是针对想我们这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我断然先放下这本书的理由,换下一本。之前是想着杨天南老师的那本书,但是我现在认为还是财务知识更重要,基础知识更重要,只有这些先学好了,才能继续下一步。
6:这本书更偏向于基金经理的角色,但是对基金经理来说可能内容又不是很充分,对于业务投资者来说又感觉内容比较广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没有生动的语言,没有生动的故事,就是硬板板的语言,看完这本书确实耗费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是我感觉价值还是很大,了解了一家公司是怎么投资的,对于我来说,还是经验太少,里面很多东西我都无法涉及到,我感觉个人投资者同时只能研究一个行业,董宝珍先生和李璐先生都说过,也一直在实践中,了解一个公司可能都需要几年的时间,那了解一个行业呢,这本书通过晨星公司对各个行业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各行各业的投资总结和经验,而且我看各个章节写的内容都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我更确信这本书其实对个人投资者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之前一直想有自己的投资体系,发现了这本书,不过对我来说确实有了投资的框架,有了一个方向,好公司、好价格,那什么是好公司,五项来源:无形资产、规模效应、网络效应、成本优势、转换成本,找出一项或多项。好公司的一个财务指标ROIC长期高于WACC。好价格就是估值,留出犯错的空间。虽然这些都是理论,而且具体计算方法和寻找方法我都没有,但是以后的方向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具体的财务指标可以作为以后的参考,包括买入和卖出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参考,现在想起来了湖湘一鳄的投资体系很像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内容。但是方法和指标都是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这个方向,这个也是巴菲特的方向,只是具体的细节研究上面每个人不同、每个国家可能也不同。在这里我感觉我只能先过一遍,很多章节之前也说到了,看了2遍甚至3遍,所以先有个投资的雏形,慢慢在通过A股市场进行优化。等我把下一本财务相关的书籍看完并且对于里面的财务指标弄明白之后,我在回来去算一下ROIC、WACC、估值等,现在只能心里有个数,指标需要有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或者弄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计算ROIC和WACC,包括里面的参数。虽然看过这个公式,对照着书本的例子也看明白了,但是很片面,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样,确实看到了天空,但是天空是不是就这么大,我需要上去看一看,我需要把财务知识给先捋一遍,包括基本知识,昨天看到十三哥的文章说的市净率,现在才正正的了解市净率,但是正正的搞清楚里面的财务数据还得好好学学财务知识。市净率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贵和便宜了(从财务指标看),市净率就是当前的每股股价/当前的每股净资产,那什么是每股净资产呢?就是净资产/股本数,那什么是净资产呢?具体的需要针对财报和基础知识好好的了解了。这个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是否有偏差,需要财务的基本功。所以估值这块需要财务知识,然后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研究一家公司的开始和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就是看财报了,所以我认为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财务知识的积累和财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