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人到中年,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发型、唐僧一样絮絮叨叨,离西天还越来越近了!第一次看见觉得很有趣,现在回头一想,中年不就大抵如此嘛!
悟空一路保护唐僧西行,照顾周全,衣食住行的压力落在了悟空一人身上,这不正如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的男人吗?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妻子的脸色,更要时刻揣摩上司的心思,谈情已老,谈钱太少,谈死尚早,比悟空还“亚历山大”,就像张爱玲在《半生缘》所言: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难怪知乎上说,很多男人下班回家,停好车后还要在车里坐一坐。为什么?在车里,一个人静一静,听首歌,抽根烟,发发呆,这个躯体属于自己;推开车门,他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唯独不是他自己;打开车门走下车,哪怕是哭着爬着,也只能把被人寄予厚望的角色扮演下去。
于是他们慢慢活成了年轻时最讨厌的人,猪八戒的身材,猪八戒的市侩,就连发型也慢慢向沙僧靠齐,哪里还顾得上“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油腻的中年男人啊。他们也曾像极了孙猴子,自以为本领高强,无所畏惧,想着自己不一样,有理想,有梦想,努力过,斗争过,才明白有些事情绝非努力就能达到,斑驳陆离的社会不会对任何人的特立独行报以宽容。觥筹交错之间,有多少身不由己;工作重压之下,有多少力不从心;领导责罚之际,有多少委曲求全。身材逐渐走样,精力慢慢下降,才发现终究逃不过生活的五指山,本领再强,也要世俗,也要懂规则,师父的话是要听的,取经路上是需要各路神仙帮忙的,妖怪也不是每个都能杀的。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不如一日三餐来得实际,于是便有了每日重复,追求所谓的安稳,正如司汤达在《红与黑》所说,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而中年人想的是,压到什么都好,不要压着他就好。30多岁死了,80岁才埋,可能是大多数中年人的状态。人到中年不如狗,可能就是对中年状态最虐心的诠释。
再来说说唐僧,他在取经路上,经常分不清妖魔鬼怪,还时常埋怨悟空。细细想来,到不一定是他絮叨,而是作为核心人物,考虑的事情自然比较多,总得前后思量不是。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的男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一家之主,提醒父母注意身体,不要只想着省钱,这不舍得吃那不舍得喝;提醒妻子注意锻炼,少玩手机,该注意的养生还是要重视;提醒孩子认真学习,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另外,和三五知己聚会聊天,也总是絮絮叨叨,或是怀念年轻时候的种种事迹,或是倾诉生活的鸡毛蒜皮,或是分享工作的酸甜苦辣,也算是让愁苦之心稍得慰藉吧。
上述种种,科学的解释,应该叫中年危机吧,泛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如何度过危机,我特别赞同梁实秋先生的观点: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
首先,不要矫情、不要死磕。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中年人要主动接纳身体衰老、青春丧失和角色转变等人生变化,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不足,认识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愿望;二是加强锻炼,保持健康。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中年人的身体,已不只属于个人,它是全家的希望,必须善待它。要通过锻炼、阅读和旅行等途径来进行情绪疏导和自我调适,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三是克服恐慌,增强本领。职场的“后浪”们呼啸而来,中年人难免有点恐慌,但中年人也有自己的优势,“精力”稍差,可以比“经历”嘛,也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嘛,总不至于被拍死在沙滩上;四是未雨绸缪,财务规划。中年危机,很大程度上是财务危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成本远大于预期收入。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老人的养老费…通通都是钱,但人到中年,收入又逐渐遭遇天花板,难以保证持续增长,这个时候就必须做好财务规划,缩减非必要开支,尽力拓宽收入渠道;最后,度过中年危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家庭的事情。真正解决中年危机,靠的是家庭,靠的是妻子的收入和支持,是父母的养老储备和义务劳动,是孩子的成长和回馈,是家庭的理解和包容。
人生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年少时都有过色彩斑斓的理想,在时光的涤荡之下,还有几人能初心不忘,斗志昂扬,如果皱纹终将刻上额头,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不要让皱纹刻上心头。孙悟空当年给唐僧念的一首诗,很适合作为本文的结尾: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