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最强大脑》,发现不少选手都是18岁、20岁出头,习惯了题目的难度后,不禁对选手的关注度,超过了智力比赛。
【最强大脑,是理科生的盛宴】
无论是走迷宫魔方,还是数独心算,考的无非是空间能力、逻辑能力、记忆能力等等。
对于文科生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对于文科生来说,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在这里完全没有展示的空间。
俞敏洪做嘉宾这一期,主持人念完规则后,问他懂了没。
他说,不太懂,但是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竞赛。
主持人说,你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比赛。
来的选手,也以男生居多,数学能力强者偏多。
这是一场理科生的盛宴。
【理科生的软肋】
有一个场景:玩滑板的女生,在提及自己的2个好朋友在上一场pk,
其中一人被ko时,表现得很感性,声泪俱下。
另一个男选手:在大学维修家电的帅哥,说自己的情绪很少受到外界影响。
比赛的时候,也是波澜不惊。
我在想,理科生会不会呈现2个极端:要么过于理性,要么过于感性。
理性,即是对胜率的狂热追求,对算法的坚信不疑。
所以,压抑、封闭自己的感性后,变得很冷酷。
感性,则是太沉浸于“唯一标准”答案,以直线地方式去评价人性。
所以,谈及“场外话题”往往会显得迟钝、感性脆弱。
【反思,我们究竟要成为哪一种人才?】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种偏理科的人才,往往容易剑走偏锋。
当然,文科生发展到极致,也有动手能力差、认死理等毛病。
这不由得让人反思:我们究竟要成为哪一种人才?
最强大脑的“王峰”队长,我就感觉很理性,容不得太多的错误率,
连给队员奖励,都是发红包这种激励方式。
而王昱珩则给人一种儒雅的气质,虽然是理工男,但是很有人文气息。
如果是选人才,我觉得王昱珩适合董事长,而王峰适合总经理。
因为,只有文理达到一个均衡状态,才能够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潜能。
【未来,中华人才将是群星闪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看到这一群90后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令人心潮澎湃,
这,就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啊。
而且,还有更多未浮现在公众视野中的~
环顾周围,现在小孩兴趣班很多,小孩子的天赋也不断被推到一个新高度。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技术性人才!像王峰这种。
但是,综合性人才,依然是稀缺的。就像精英中的精英一样。
如果说理科像宝剑,能够解决很多“事情”,
那么文科就像令牌,能够调动很多“人才”。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强,每一代也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智力的想象。
所以,keep moving,成为“最强大脑”,才能在这场游戏中,
活得更久,玩得更精彩~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