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与敬亭山着实有缘。
关于敬亭山的诗,李白写了九首。唯独这一首成为千古名篇,为何?
李白的一生,于官场来说是失败的,当了两年翰林供奉之后,便“赐金放还”。说明李白文采天纵,可并不会当官。在权力中心盘旋了两年之久,编制都没混到,朝廷连老都不养。但即便如此,李白在诗坛和江湖的地位已经极其崇高,所以后来十多年四处浪荡,不管到哪里都有人接待,总有人慕名相请,比如汪伦。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受邀到了宣城: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这个时期,李白的心情是愉快的,与热情接待他的文人仕子“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甚至在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生活悠闲自在,日日欢饮。
可也正是这些愉快豪情的岁月,反衬出《独坐敬亭山》的孤单伤感。
天下风云突变。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接受了永王李麟的邀请,成为入幕之宾,自以为能开启平定天下的一段人生,结果被高适平叛下狱,期间被营救,被流放,被赦免,也算是经历了人生最后一段大起大落。上元二年(761年),他收拾残躯,再次来到敬亭山。世间沧海桑田,友朋人事已非,再也没有人来与他唱合,饮酒。他的心态反而平静了下来,看着无数次登上的敬亭山,想起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写下了这首五绝。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能够接受时间考验的友情啊,就只有敬亭山你这老朋友了。”
这是一种极为安静坏境的描写,鸟飞尽,云也闲了。“孤云”出自陶渊明的“孤云独无依”句,“相看两不厌”也借鉴学习了“悠然见南山”的写法,将山拟人化,更加体现安静和李白内心的孤独,也说明了李白当时心中想的就是陶渊明的隐士生活。
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恬静的场面,郁闷一生的李白,终于找到了知音。
一个人的欣慰不在于发达之时的高朋满座,而在于孤独流离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知音能相对无语,心领神会。
哪怕是沉默的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