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那会,特别喜欢看一类关于毕业三年、五年、十年后的文章,想从这些文章中偷窥一下自己毕业几年后到底会成什么样,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好奇以及夹杂着对不确定的恐惧,另一方面想了解一些前辈们的优缺点,好让自己扬长避短,少走一些弯路。现在楼主也到了毕业五年的这个坎。来说说设计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状况吧。
楼主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工科,专业最对口的是产品设计师的职位,即Industrial Design,工作内容是对大到飞机、汽车,小到牙刷、水杯等等市场产品的外观和机构的设计。楼主写的也是对工科工业设计一个班级同学发展情况的分析,可能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业情况不太一样。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发展比较好,所以UI设计师、UX设计师、产品经理等等职位的市场需求急增。而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优先考虑工业设计行业(市场是很大一个择业的影响因素),这也导致了在毕业的时候大家的择业出现了一些分歧。
职业分化情况
楼主毕业于武汉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那一届的工业设计有两个班,楼主的班级26人,男女比例大概是2:1,算是机电工程学院女生比较多的情况了。
现阶段做设计的一共有8个人(包括在读博士),因为班里面还有三人经常不出现的人,没法完全统计,只能说个大概。这8个人当中,在做工业设计的一共2个,一个是完全出于对工业设计的热爱,另一个是成为博士生,也是出于对行业本身的热爱。其他6个,有2个是转行业于交互设计师,另外4个做的是相关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相关的工作。
还有能统计到的18个人,都做着与设计行业不怎么相关的职位。其中毕业后考取公务员的2个,都是女生。其他还有银行职员、策划、业务员等等职业。
其中能总结的一些规律呢,就是家庭的教育以及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对职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比较倾向于遵从自己的心愿去走自己想要走的路。或者说因家庭地区有明显观念影响的区域,比方说家庭条件本来就比较好,觉得女孩子就该找份稳稳当当工作的,也倾向于遵从父母的决定。
个人性格也表现出了对事业的发展倾向。平时在班上喜欢照顾别人的,安排活动的,最后做了偏向于策划的设计师;平时闯进比较大的,选择了创业;平时能吃苦耐劳的,选择了北上广的漂泊之路;平时比较懒散的,也在不得不要养活自己的时候才开始考虑随便找份户口的工作。
而对于地点的选择,90%的人都离开了武汉,虽然90%的人都是湖北人,而离开的90%中,又有50%在北上广深进行打拼,剩下的50%,其中20%在老家(主要是江浙地带),30%在其他各处,江浙地带集中比较多。南方人比较习惯于南方的气候和文化,主要还是倾向于南方的工作环境。
学历
当初想考取研究生的大概有三分之一,真正上了研究生的只有两个吧,也就10%不到,在北京地区的学校这个比例会有所提高。而读到博士的也就只有一位。凭借着自己的兴趣一直乐在其中。
人脉圈子
这几年,大学同学联系的比较多的在学校期间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室友和同班其他几个同学,不超过5个,最紧密的就是3个左右吧。工作之后,所积攒的人脉都是从职业出发,刚毕业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主动积累人脉这一点,等到了这个阶段才知道跟圈内的朋友们多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共享,也需要对行内的动向与资源更加敏感。所以会发现自己在学校的好友慢慢联系的少了,反而跟公司的小伙伴打成一片。这也是很正常的,大家接触和关注的话题都在改变,只有有了共同点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度交流。接受吧,总会不断地有新朋友走进来,老朋友走出去,咱们淡定自若,心里明白就好。
五年了,当初认为很长的时间眨眼间就这样过去了。 时光匆匆,现在回想起来每个人的发展就好像在看红楼梦中各个人的命运轨迹,惊人地相似,好像每个人的剧本都像是原来就准备好了似的,只是当局者迷,自己挣扎其中看不出来。下篇更新,毕业五年的设计师,设计水准和设计经验都积累到哪个程度了,以及现在所拥有的底气,敬请期待~
Sophia的tips:
时光最终会给大家最终的答案!
相关文章
《设计师拥有这些极致品质你也能成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