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去了重庆,顺便逛了三峡古玩城和熊猫古玩城。因经济萧条,商家大多改弦易撤,卖起了艺术品。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店铺里摆着五帝钱,细看却发现全是赝品。这个能理解,因为五帝钱太受追捧了,真品毕竟数量有限,不造赝品,不足以支撑民众的喜爱。
这里说的五帝钱不是大五帝钱(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宋宋元通宝和明永乐通宝),特指小五帝钱,为清朝前五位帝王在位期间所铸,分别是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
这五个年号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字相同或谐音。如:“顺治”寓意顺心如意、治家有道;“康熙”寓意健康平安、光明和乐;“雍正”寓意雍容华贵、端方正直;“乾隆”寓意家财万贯、天道昌隆;“嘉庆”寓意家庭和谐、吉庆有余。于是乎,五帝钱也成了乔迁新居,新车出行的必备佳品。乘着岁末,我把吉祥五帝钱的专业知识归拢,方便整理备查。
一、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铸造的铜钱,顺治通宝的材质主要分为七成红铜和三成白铜,这种铜钱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所谓的“顺治五式”。
1、顺治一式
顺治一式又名仿古式。始铸于顺治元年,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背面光背无文。铸造该钱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关内民众的需要,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2、顺治二式
顺治二式又名顺治单字记局式,始铸于顺治二年。钱的背面由一个汉字(穿上、穿右、穿左三类)记载其铸钱局。目前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新等19局。
3、顺治三式
顺治三式又名顺治“一厘”式,始铸于顺治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背文由穿右的本省记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共有19局,分别是:户一厘、工一厘、蓟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密云局)、东一厘、临一厘、原一厘、阳一厘、陕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宁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云南省局)、荆一厘。
4、顺治四式
又名顺治“满文”式。顺治十四年,中央责令各省局停铸各类顺治旧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即顺治通宝背满文“宝泉”、“宝源”钱,铜制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
5、顺治五式
顺治五式又名顺治“满汉文”式,顺治十七年铸。背面的文字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浙、陕、密,共14局。其中福建省的“福”字和密云局的“密”字未见实物,仅见文字记载。
二、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钱径2.5-2.75厘米。种类只有两类,即背满文宝泉、宝源和背满汉文局名。康熙时期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康熙通宝”钱。
康熙通宝最著名的就是背满汉文局的套子钱和罗汉钱。
1、康熙满文钱
仿“顺治四式”满文钱,背满文“宝泉”、“宝源”,是户、工两部所造。
2、康熙套子钱
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计20种,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该20局为: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称之为“康熙套子钱”。后来又增加了巩和西两局合成22局,后人又称“套子钱”为“诗字钱”。
3、康熙罗汉钱
专为康熙帝60寿辰而铸的一种祝寿钱,钱币背面左右为满文“宝泉”,表示北京户部宝泉局制造。“罗汉钱”与普通钱币有明显不同。普通康熙通宝的“熙”字为左边多一竖划,而罗汉钱的“熙”字则左边少一划;普通康熙通宝为“双点通”,而罗汉钱为“单点通”。罗汉钱相传是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其实是在制造的时候加入了锌元素,所以看上去泛金色。由于做工精美,后人或当作压岁钱赐予晚辈,或在女儿出嫁时作为压箱钱,致使存世数量稀少,价格昂贵。
三、雍正通宝
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全部为黄铜精铸的小平钱。钱径集中于2.65至2.75厘米,开创了最大直径小平钱的先河。雍正通宝的钱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清代此后一百八十余年的钱文风格,是清代钱币中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深受藏家喜爱。
1、雍正满文罗汉钱
仿“顺治四式”满文钱,背满文“宝泉”、“宝源”,为户、工两部所造。雍正通宝只有宝泉局和宝源局出产过仿照康熙通宝罗汉钱的雍正通宝罗汉式钱币。它比一般的雍正通宝要小一圈,铜料则更精,钱币外缘比一般的雍正通宝要宽,面文比一般的雍正通宝更为精美。其中宝泉局的面文通字为单点通。
2、雍正套子钱
雍正通宝实现了每省一局的规制,由中央统一主导,故钱文比较统一。同时朝廷对铸钱控制极严,私铸遂绝。雍正通宝共有20局,其中宝台局、宝陕局、宝福局、宝广局和宝桂局尚未发现,故实际只有15个钱局。在这15个钱局中,有一部分钱局还一度停铸,造成了各局铸钱数量上的失衡。
该15局为:京师户部宝泉局、京师工部宝源局、四川成都宝川局、山东济南宝济局、甘肃兰州宝巩局、贵州贵阳宝黔局、湖南长沙宝南局、湖北武昌宝武局、河南开封宝河局、江西南昌宝昌局、江苏江宁宝安局、云南昆明宝云局、山西太原宝晋局、江苏苏州宝苏局、浙江杭州宝浙局。
15局中,宝南、宝川二局钱少见;宝武、宝昌、宝济等三局钱品上乘者较之前两品为多,但其数量仍然较少;宝晋、宝河、宝安、宝黔和宝巩局存世量一般;而宝泉、宝源、宝云、宝苏、宝浙局钱存世量最多。
四、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铸造于清代鼎盛时期,60年间,除工、户二部和各地方局铸造了大量的钱币外,大量私铸劣质钱币也充斥市场,其总铸造量高居清代之首。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绝大部分为小平钱,新疆红钱有部分当十钱。
1、乾隆满文钱
钱面以楷书书写,钱背满文。计19种,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满文各省记局名。乾隆通宝开设钱局22处,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19局分别是:工部宝泉局、户部宝源局、浙江宝浙局、湖北宝武局、江西宝昌局、云南宝云局、江苏宝苏局、湖南宝南局、安徽宝安局、贵州宝黔局、山东宝济局、山西宝晋局、台湾宝台局、四川宝川局、陕西宝陕局、福建宝福局、广东宝广局、广西宝桂局、直隶宝直局。
2、乾隆新疆红钱
乾隆新疆红钱有7个铸局。先后有叶尔羌(叶尔奇木)、阿克苏、乌什、伊犁、库车、喀什噶尔、和阗等7个铸钱局开铸红钱,因用自产的红铜为原料铸造,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普尔钱”。
铸造最早的新疆红钱
1759年,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于次年在南疆叶尔羌设立钱局,由户部颁发样钱,仿照内地制钱样式,面铸汉文“乾隆通宝”,背面为满、维文叶尔羌。叶尔羌局也成为清代新疆地区最早铸造的红钱。
铸时最长的新疆红钱
“乾隆通宝”红钱除乾隆在位时铸造外,自嘉庆帝始一直延续至宣统年间,每遇新帝登基,新疆在铸造新的年号红钱的同时,还要铸造一定数量的“乾隆通宝”红钱投入市场流通。也就是说,新疆地区的“乾隆通宝”于后世一直在铸造,历时150多年,成为铸造时间最长的红钱。
仿内地铸局的新疆红钱
为筹措军费,左宗棠于光绪元年着手仿内地钱局铸造新疆红钱。重开库车铸钱局,首先铸仿内地钱局的“乾隆通宝”钱,背面均以“半边月圈”作为标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库车局仿铸的有宝源、宝泉、宝云等局的“乾隆通宝”,阿克苏局仿铸的有宝泉局的“乾隆通宝”等。80年代初,在台湾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现了新疆钱局仿宝浙、宝陕、宝川局铸造的“乾隆通宝”红钱。
版别最丰富的新疆红钱
“乾隆通宝”红钱种类最为繁多、版别最为丰富。背文因铸局、铸时不同而异。有背文九、喀十、阿十、库十、当十、库局等汉字和星、月、角纹等图案。
五、嘉庆通宝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钱径2.2—2.6厘米。
1、嘉庆满文钱
嘉庆通宝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钱背满文左"宝",右为满文铸造钱局名。共19局:宝泉(工部)、宝源(户部)、宝苏(江苏)、宝浙(浙江)、宝南(湖南)、宝昌(江西)、宝川(四川)、宝云(云南)、宝福(福建)、宝武(湖北)、宝桂(广西)、宝晋(山西)、宝广(广东)、宝东(东川)、宝陕(陕西)、宝黔(贵州)、宝直(直隶)、宝伊(新疆伊犁)、宝阿克苏(新疆阿克苏)。
2、嘉庆吉语钱
嘉庆通宝除有满文钱外,还有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20余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嘉庆通宝背还出现了草书钱文,如嘉庆通宝背桂桂、康康、寿寿,均是右楷左草,属宫钱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