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一 艺术市场
《诗龙笔虎写精神——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
文|李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从大型主题展看时代艺术衍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日起,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具有古老传统的书法开始迈进新时代。一直秉承翰墨载道、诗书合一传统的毛泽东在新中国也开始了新的书写历程,开始挥写新的翰墨诗篇。
毛泽东在挥毫
毛泽东是开国领袖,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和卓越的诗书成就使他在当代史上大放异彩,无论是地位还是影响,同时代的任何书家、任何诗人都无法与之相比。他集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哲学家的智慧眼光,军事家的战略思想,诗人的浪漫情怀和书法家的翰墨情怀使其大笔一挥天地惊。他的书法尤其是气势宏伟的大草不仅是共和国书法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在当代书法史上,毛泽东是一个特例。论书法成就,新中国的政治家谁也不能与之扛鼎;论书法的社会影响和普及程度,新中国所有的书法家谁也没有开国领袖的宣传推广条件。应该看到,钟情翰墨的毛泽东首先是开国领袖,他的书法不仅仅是艺术,而含有更多的政治文化念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象征着新时代的开始,虽然他本人未必以书法家自居,但其书法实践在新中国书法史上写下了浓浓一笔,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诗龙笔虎见精神,毛泽东集诗人、书家于一身,他是独领风骚的诗人与自成一体的书家,以其独有的诗魂字骨写出了新中国新时代精神。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诗魂;这个书家的字骨,正是新中国的字骨。
毛泽东的翰墨情结
毛泽东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开国领袖,一生投入革命事业。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艰苦的战争岁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和平时期,毛泽东从未间断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有着浓厚的翰墨情结,笔不离手,无论是革命工作的实用书写还是为调整身心的挥毫写诗,都给他带来了极大快乐。这种翰墨情结和数十年的书写实践,为他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毛泽东的早年书法受晋唐楷书和魏碑影响,投身革命后,他以毛笔作为革命的工具,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窑洞,写下了多篇不朽的雄文,批办了许多军国大事,起草过大量的电文、报告,书写了许多题词、题字,特别是写下了多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革命战争的磨炼、坚苦卓绝的岁月,突显了毛泽东政治才华、军事才华、诗人气质的同时,更彰显出书法的独特个性。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也是毛泽东书法风格的形成时期。在延安,毛泽东一直将晋唐法帖放在身边,批文件、题字、写信,一直使用毛笔,留下了大量的行草墨迹。此时行草墨迹,结体多变,追求骨气。如书于1937年的《致何香凝信札》斜体取势,但一反左低右高的结构造型,变为左高右低,欹斜俯仰,形险而意正,笔锋凝练清劲。书于1938年的“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题词,用笔圆浑,笔画多藏头护尾,筋骨内含,而结体新异开张,布局巧妙。同年所写的“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则方笔多折,放纵舒展,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刚劲挺拔,充满中华民族抗日必胜的信念和豪情。书于1945年的《沁园春·雪》,气度弘达、豪放刚健、潇洒多姿,如岩岫耸峙、旌旗猎猎。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的行草仍见碑学风格的影响,但影响越来越小,而帖学风格逐渐增长。明显的标志是由生拙雄强向流畅写意发展。
毛泽东致田家英信 1958年10月16日
释文:
田家英同志: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
十月十六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成为开国领袖。在忙于国事的同时,对书法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他的书房放有各种法帖,时常阅读。去苏联访问或在国内视察,毛泽东都不忘随身携带。相对于战争年代,习书的环境条件和心境以及对书法的理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打下天下的毛泽东更为从容,在书法领域开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在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早已登进了书法殿堂,但还顾不上更自觉地进入艺术创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潜意识中强化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他是领袖,从实用方面来说,行书的题字题词比以往多。不过,他最用心的是大草的学习和探索。由楷行移情到草书,是一大变化,也是毛泽东书法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了更突出笔墨之意,他用的毛笔由小狼毫改换为长锋羊毫,目的是探索草书的奥妙。他披阅古今各种书帖,1958年10月26日,他写信给秘书田家英,吩咐将已藏的从王羲之到于右任历代草书大家的字帖找出来,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阅各种草书原作。可见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仍不满足于以往的书法成就,要在草书上再探索。1959年,毛泽东主动卸掉国家主席一职,摆脱了部分日常行政事务,闲暇时便习草书,以草书写自作诗词、鲁迅诗歌和古诗词,留下了大量草书墨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毛泽东草书创作的高峰期,其笔意奔放,气势畅达,章法的大起大落、开合聚散、变化莫测令人惊叹。如自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大草作品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突显了毛泽东浪漫主义的书风。
新中国草书的第一位大家
现存的毛泽东书法墨迹,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行楷书多用于题字题词,草书多用于创作以调养身心。由楷书、行书到草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侧重,大致反映了毛泽东碑帖结合、由重碑到重帖的变化轨迹。他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草书方面。草书在诸种书体中,最富有表现力也最难掌握,而更难的是通篇布局。毛泽东草书的最可贵之处是对通篇气势的驾驭能力。观其创作高峰期的大草作品,纵横捭阖,虎视鹰扬,等笔阵于军阵,泳墨海如沧海,自由烂漫,错落参差。如飘风骤发,雷霆乍惊,龙蛇蹙盘,楚汉攻战,章法每出人意表,势遏天地,笔卷涛澜。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毛泽东用兵如神,善于运筹帷幄,驾驭全局,在书法上也显示了谋篇布局的高妙。书法与兵法有相通之处,前人论书,多与论兵并提。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书法,尤其是大草,对毛泽东而言,不过是调养身心抒发情感的手段,但在其精品中却显示了“兵无常阵,字无定形”的谋篇布局特征。随势布形,点画的急速运动,形体的灵活多变,对通篇布局的宏观驾驭,着眼于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奔放自由而毫不顾忌胶柱鼓瑟之成规,是一般书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就结体而言,毛泽东是造险破险的高手。正如他的诗所言“无限风光在险峰”,他的笔探的是险处的瑰奇,追求的是动态之美。欹斜取势是其书法结体的一个特点,其字形多左放右敛,取欹斜之势。欹斜产生不稳之感,造成险势后,再用某些笔画去救,使之保持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造险破险的过程,正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过程,这是通过轻重、苍润、缓急等变化来完成的。等笔阵如兵阵的毛泽东有全局的控制能力,使其笔下狂澜四起,惊心动魄,而又不失法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毛泽东的书法墨迹,篇幅不大,多是俯案而书。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写大字。其书作虽然篇幅不大,但精气弥满,骨力强劲,尽显排山倒海之势。他擅长露锋用笔,锋芒毕现,率真自如。当然,他的大草书法某些局部也有败笔或某些笔画有飘滑之感。我们可以从其草书用笔上找出一些不足。但他那出人意表的章法之奇和整体上的气势之盛却是前无古人的。即便是唐代的大草书家张旭和怀素,在毛泽东势揭天地、笔挽狂澜的书作面前,也当望而却步。毛泽东曾下功夫学习过怀素《自叙帖》,遗其貌取其神,师心不蹈迹,重在发挥创造,其书作在整体气势上比怀素的草书更为撼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杰出的书法家,而且他书法的成熟和创作的高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达到的,他为新中国书法开篇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撇开政治原因,单就书法而论,毛泽东是新中国草书的第一位大家,是20世纪草书继于右任之后的一位大家。再往前推,在大草发展史上,他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又一位超越前人的大家。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的书坛,当众多书家着眼于书法的普及时,毛泽东则率先探讨艺术性最强的大草,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在极难掌握的书体上独创一格,的确令人敬佩。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翰墨载道情怀,他的诗书合一的追求和我书我心的精神,以及不断攀登书法高峰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书坛树立了榜样,后来者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