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8.0版本新增“状态”功能,作为一个关注微信动态的叨叨,也想来聊一聊这个功能
打开微信——点击“我”,就会看到添加“状态”的入口,叨叨为了凑热闹,当然要体验一番。首先点进状态可以看到微信一共划分了五大类状态,分别是 “ 心情想法/工作学习/活动/休息/其他 ”,详见图1。
从现有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微信状态呈现以下特点:
1️⃣:状态持续时间短,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状态需要频繁变更
2️⃣:状态极具碎片化,涵盖了生活中吃喝玩乐学习工作多场景
不想探究本质的凑热闹都是耍流氓,所以叨叨很想知道微信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于是按照“表达欲望+使用频率”两个维度划分了微信的四类典型用户群,如图2所示。
根据这四类用户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B类和D类用户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类用户,这两类用户的共同特点是微信使用频率较高,对于他们而言,微信不仅用作沟通工具,更被用来作为社交工具。因此,自然而言,B类和D类用户属于微信的核心(高价值)用户。
为什么要新增“状态”功能呢?
首先看看这两类用户面临着什么问题:
1️⃣:B类用户虽然频繁发朋友圈,但是可能发完很快就会删除。对这类用户来说,发朋友圈虽然满足了他们的强表达欲望,但是过多的个人动态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动态管理成本,而且有可能给其他用户也造成了烦扰;
2️⃣:D类用户表达欲望弱会渐渐形成一种大家都不爱发朋友圈了的环境状态,试想一个群体中,先是一个人不表达了,慢慢的几个人不表达了,最后就会造成大家都不表达了的氛围;
PS:表达意愿弱一种是用户内心原本的表达欲望就不强,一种是受环境、心理、人际等影响造成了表达意愿弱(比如,有些人在发朋友圈时会觉得“算了,发出来显得很幼稚/矫情”,于是就不发了)
3️⃣:从经济学角度描述人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升级,因此保持一层不变的功能会使用户失去新鲜感,从而失去对产品的兴趣,造成用户的慢性流失。
于是,新增的“状态”功能出场了,该功能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1️⃣:短暂状态需要用户频繁变更,这可以为B类用户增加一个满足他们强表达意愿的舞台,同时微信状态持续时间设置为24小时,适应一些用户发完即删的习惯。
2️⃣: 在大家都不爱发朋友圈了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于表达意愿受到抑制的D类用户而言,需要找到方法重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一个轻松的没有情感负担的状态功能正好可以发挥此作用。
3️⃣: “状态”功能成为继朋友圈之后的又一表达途径,利用上瘾模型来解释,就是该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新的报酬,满足了用户变化的需求,从而让用户对产品不断上瘾。
“状态”功能用起来体验怎么样呢?
首先看一下功能操作路径:①用户点击状态——②编辑文字(要求至少输入1个字)——③可以选择上传图片/视频(视频限制15s)——④可以选择设置位置/好友查看权限——⑤点击“就这样”——⑥在个人卡片页/"我"页面/通讯录页面可以查看到发布的状态内容。
整体使用流程非常流畅,发布状态的三个额外设置“选择位置/上传图片或视频/设置好友权限”完全复用了发表朋友圈时的功能模块,一方面没有给用户造成任何使用认知上的负担,另一方面提高了功能复用性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但是在使用功能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
1️⃣矛盾一:状态多为暂时状态,却默认持续一天,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B类用户,愿意去频繁更新自己的状态。设想当一个用户设置了玩游戏状态,他可能只是玩了两个小时,但第二天上班状态仍显示为玩游戏也太尴尬了叭~~(或许是微信想先满足高价值用户的需求,也或许是想培养用户更新状态习惯,提高微信打开频率?)
2️⃣矛盾二:想发布的状态没有与之对应的图片或视频(发表文字又略显单调),或者用户想发的图与文不符。比如一个用户想设置"开会/忙"状态,但是手机里却没有开会的图片,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叨叨朋友圈里朋友的状态都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明星/风景等图片或一个自己喜欢的视频,像是另一个展示自己偏好的领地,而与状态无关。
3️⃣矛盾三:状态显示在自己的信息卡片页,相较于朋友圈这种公开领域更加隐蔽,因此表达欲望虽然得到满足但是爱现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但看到微信已经在着力解决此问题,在聊天框和通讯录里给设置状态的人增加了小图标,不过没有人会习惯没事就从上到下翻通讯录和聊天列表吧(除非这个功能主要目的是增强强关系社交,即对“你特别关注的”和“特别关注你的”人之间提供桥梁)
今天的叨叨就到这里,说了一些关于微信“状态”功能的粗浅感悟,发现还有很多待深入考虑的点,待有空再更新。